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基层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基层工作和民生问题,总书记强调要关心关爱困难群体,关爱留守儿童正是对总书记这一要求的具体践行,现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组织三下乡基层服务践行团,体现了对基层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重视。7月11日“心手相连——孤岛亦是爱的港湾”践行团来到了河南省开封市杞县西寨乡黄土岗小学,开展了为期15天的支教活动。

用心浇灌,静待花开。7月11日到7月26日践行团在黄土岗小学开展了素质拓展、成长驿站和学科辅导课程,为孩子们提供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美术、音乐、爱国主义、安全知识等课程。在此之中,践行团成员完成了从大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化,不仅履行了教师的职责,每日积极备课以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设立完善奖惩制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每位成员给予学生心灵关怀,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依此弥补留守儿童情感上的缺失,倾听孩子们内心的渴望,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向阳而生。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本次三下乡活动中,在履行好最基本的学科指导之外,践行团凭借自身所学并结合学生们的相应情况,计划并成功开展了包括植物贴画、蓝晒工艺和漂漆书签在内的趣味活动。7月21日,践行团开展了漂漆书签,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7月23日践行团开展了植物贴画,旨在让学生接近大自然,探寻植物的奥秘,识得草木之名,深思自然之奇,发挥孩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塑造一幅独属于天真烂漫的植物贴画;7月24日践行团开展了蓝晒工艺,蓝晒工艺如同古老的魔法,将时光凝固于蓝色梦境。通过阳光与化学的交织,感受纸张上流淌着的历史印记,每一道光影都诉说着艺术的传奇。学生穿越时空,唤醒沉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中华民族的独特美感,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

时代不断发展,使命一脉相承。教育的本意,并非局限在教材和课堂,而在于人点亮人。对于留守儿童们所面临的教育方面的困境,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学子没有退缩,而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激发无数向往着诗和远方的孩子们所怀揣着的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青年学子们坚定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般,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的信仰,在重视知识积累的同时,在7月25日开展了爱国主义班会,加强孩子们道德观念的培养。如传递着希望的火种般,让留守儿童在逆境中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力量与信仰相结合。点亮他们的明天,就是点燃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对于学习的追求不应有边境的存在,不论于我们亦或孩童而言皆是如此。践行团在支教过程中鼓励乡村孩童们不断探索新领域与锻炼他们的创新精神,打破他们因环境被设下的无形边界,以此来丰满他们的羽翼,望他们可以如雄鹰般,在空中留下独属于他们的轨迹。活的像自己,与国有意义,这便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此外,践行团还想呼吁社会重视关爱留守儿童,唤起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志愿精神代代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