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持傩文化之花 献于中华

发布时间:2024-07-2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持傩文化之花 献于中华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子访谈傩文化研究员张邦启
经过昨天对姚维耘先生的采访,我们对傩面具的制作流程和其背后蕴含的深厚意义有了一些了解。非遗之所以具有跨越岁月的底气,正在于有一代一代人会在大千世界红尘滚滚中,修炼一份静气,打磨一段光阴。秉着这份对这些为傩文化发扬光大奉献一生的人的尊敬,我们来到了池州市博物馆。在张邦启馆长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池州市傩文化陈列馆。在其讲解和介绍中,傩文化世界的大门缓缓向我们打开。
 
(摄影:刘慧)
“我很荣幸能成为傩文化研究人员之一”
 
推开博物馆大门,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张邦启馆长向我们走来。通过他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其是2003年正式开始从事傩文化工作,在工作的数十年中,不仅编写了数本书籍供后人阅读,还收集到了很多的傩文化曲谱和典籍。他说:“我很荣幸能成为傩文化研究人员之一”。
 
(摄影:朱文静)
 
“说起傩文化,我很骄傲”
 
一进入陈列馆的门,他就迫不及待的为我们介绍整个馆的内容,如数家珍。介绍结束后,他停在了两个玻璃展柜前,看着那两个展柜,他的脸上满是自豪与骄傲,“那里面是我最重要的东西,有我参与编纂的书籍,也有当初成功将傩文化申请为国字号非遗的原始文件”。他说:“我很荣幸能为傩文化事业做出我的贡献,希望未来傩文化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摄影:刘浩)
 
(摄影:郭丹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非遗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其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作为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更要将其牢记于心。张馆长也说过:“将傩文化与科技化相结合,实现傩文化的科技化、数字化,实现傩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让文化“动”起来,这样才可以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作者:朱文静 刘慧 郭丹丹 来源: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
  • 科海扬帆入乡野,科普星光润心田
  • 科海扬帆入乡野,科普星光润心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为了普及科技知识,赋能乡村发展。2024年7月19日,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青少年科
  • 07-29
  •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 在了解傩戏表演流程之后,我们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对傩面具的制作和代表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好奇。7月16日,我们来到了
  • 07-29
  • 持傩文化之花 献于中华
  • 持傩文化之花 献于中华
  • 为了探寻傩文化在池州发展的具体情况,7月16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非遗文化实践团来到了池州市博物馆找到了傩文化研究
  • 07-29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7月2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在
  • 07-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