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发布时间:2024-07-29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子访谈傩面具雕刻技术非遗传承人姚维耘
人有难,方有傩。“傩”从其字形结构看由“人”“难”二字组成,即人遇到灾难,傩“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厉之”。
 
(摄影:秦凯弟)
为进一步赓续历史文脉着眼,让傩文化更好地走向新时代。7月16日,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傩魂神韵,瞻仰傩戏”非遗实践团一行6人按照原计划,来到九华上城——傩面具工作坊,对傩面具雕刻技术非遗继承人姚维耘进行深入访谈。在这里,对傩面具进行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摄影:郭丹丹)
跟随姚师傅的步伐,我们来到作坊。他向我们介绍道1987年在汪师傅和林师傅指导下,其逐渐学习傩面具的制作。其制作过程是非常神圣的,经过迎木、切割、蒸煮、风干、上色等一系列制作工艺。姚师傅向我们感慨道:“傩文化是家乡家族的习俗,是一种家的情怀”。对国家社会而言,傩文化是一种非遗文化;而对他们来说,傩文化是一种乡愁、是对家乡文化的寄托。
 
(摄影:刘浩)
时代发展瞬息万变,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这一现状,其表示:“在现阶段对傩文化的宣传工作还需加强,文创产品的制作要充分保留傩文化的独特韵味,在兼顾美的同时还要兼顾实用性。此外已经有相关的团队和专家学者以及自己在相关地区开展相应的学习和传承的工作”。在谈话中,我们体会到了傩文化的传统之韵,对其了解更加深入,同时对傩文化的未来也更加期待。
 
(摄影:刘慧)
经过与姚师傅深层次的交流,结合广告学专业角度来思考:我们更应该注意傩文化相关周边产品投入市场的问题,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未来,我们将更加提高广告学综合能力对傩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将傩文化的一些特殊元素设计进入我们的作品之中,让傩文化“动起来”。
 
作者:刘浩 秦凯弟 朱文静 来源: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
  • 科海扬帆入乡野,科普星光润心田
  • 科海扬帆入乡野,科普星光润心田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为了普及科技知识,赋能乡村发展。2024年7月19日,巢湖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青少年科
  • 07-29
  •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 回望传千年之傩戏,燃万古之明灯
  • 在了解傩戏表演流程之后,我们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非遗文化实践团对傩面具的制作和代表意义产生了极大的好奇。7月16日,我们来到了
  • 07-29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7月27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民族团结实践团在
  • 07-28
  • 追溯历史足迹,传承一师文化
  • 追溯历史足迹,传承一师文化
  •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步脚印都铭记着过往的辉煌。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挖掘和传承一师文化,7月26日,湖
  • 07-28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