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的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落在铺前村的小径上。实践队的队员们受邀进入了畲族村民家中,惊喜遇见了土楼修缮主持者雷双全和雷秋生,与他们围坐在茶桌旁,听他们娓娓道来关于畲族的传奇故事。
铺前村的畲民,大多源自“城山衍派”。这是雷姓家族独有的文化标识,承载着家族千百年的传承与荣耀。据族谱记载,雷氏祖先曾从丰城出发,历经迁徙,最终在南安城山坑内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在这里,他们与当地的汉族人民和睦共处,文化交流如同春雨润物般悄然发生。畲族音乐不仅吸收了泉州南音的特色,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例如,每当畲族传统的三月三节日来临,畲民们会身着华美的凤凰装,欢聚一堂,举行盛大的歌会,祭祖先拜谷神,吃乌米饭、咸粿,载歌载舞,热闹非凡。那一刻,歌声、笑声、掌声交织成一片,宛如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在青山绿水间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
走进土楼: 探寻畲族百年传承的神秘秘境
随着午后阳光的斜洒,实践队跟随着铺前村党支部书记雷剑彬的步伐,缓缓走进了那座屹立于青山之间的土楼。这座古老的建筑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它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
踏入土楼,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畲族先辈的生活场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感。2014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铺前村的村民们齐心协力,集资修楼,共同打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畲族文化展馆。
馆内珍藏着一百余件跨越明朝至现代的珍贵展品,静静地诉说着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那些五彩斑斓的畲族传统服饰,犹如流动彩虹,展示着畲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匠心独韵;而那一瓶瓶畲医药,则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畲族千百年来的医疗智慧与健康信仰。在展馆的一角,陈列着各种精美的畲族纹样,它们或细腻如丝,或粗犷豪放,无一不体现出畲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那一张张古老的木床,则是畲族人民日常生活的见证——见证了畲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家庭情感和传承精神。
在这座充满历史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土楼中,团队成员仿佛可以听到畲族先辈的呼吸声,感受到他们生活的痕迹。这里不仅是一个展示畲族文化的窗口,一个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更是一个传递畲族人民智慧与魅力的平台。
漫步山野:品味田间青山绿水的诗意画卷
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铺前村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层峦叠嶂的山野间。它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势条件,因此具备了发展层次化立体农业的优势条件。作为省级生态村,铺前村不仅守护着绿意盎然的自然之美,更将生态理念融入其血脉之中:这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污水净化系统,守护着每一滴清泉的纯净。
走进村庄,实践队立即被党建文化长廊和文创园吸引。这两处地标建筑都铺上了太阳能光伏电板,不仅隔绝了外界的炎热,更以其环保无污染的特质,彰显了绿色发展的智慧。它们如同巨大的守护神,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同时也为村庄带来了经济节能的实惠。
长廊两旁,一幅幅“新二十四孝”的宣传标语映入眼帘,它们以简洁明快的文字,传递着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标语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每一位经过的村民都为之动容。雷剑彬向实践队成员深情地介绍道:“建设这条长廊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给那些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村民们提供一个歇息乘凉的好去处。”这句话里,饱含着铺前村对村民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这里,每一步都仿佛走在诗意的山水画卷中。田间的稻香、山间的花香,还有那远处传来的鸟鸣,都让人陶醉在这片自然的怀抱中。铺前村,不仅仅是一个生态村,更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