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也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神农架宋洛乡的实践团队以此为出发点,在2024年7月22日来到了长坊村冷水鱼博物馆、生态博物馆和神农架林区楚源渔业有限公司探寻当地闻名已久的冷水鱼的产业发展。
( 实践队员与楚源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朝珍合影 梁紫赫 摄)
在长坊村生态博物馆内,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认识到了多磷白甲鱼、齐口裂腹鱼等当地特有的冷水鱼种类。这两种鱼的生存环境对于海拔、水质和水温要求较高,这也就导致其鱼肉口感更加细腻,肉质就更加紧实,营养价值更高。长坊立足冷水鱼为主导的特色农村产业,结合长坊冷水鱼保护养殖、繁育、科普、旅游等,开展护鱼、看鱼、赏鱼、戏鱼、吃鱼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发展乡村休闲度假的康养产业。冷水鱼的保护与发展一直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并以此开启致富之路,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
(实践队员与长坊村村委在冷水鱼博物馆合影 梁紫赫 摄)
(实践队员参观冷水鱼博物馆 梁紫赫 摄)
长坊河水质清澈水量稳定,河道全年无断流。良好的水资源也造就了河里鱼类的繁衍生息,河里自然生长着20余种野生鱼类,在独特的生长环境中,这些鱼类种群数量一直处于一个高度饱和状态。
在了解有关冷水鱼的知识后,实践团成员来到了神农架林区楚源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江朝珍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冷水鱼养殖基地,并向实践队员讲述了她的返乡创业经历。(实践队员参观冷水鱼博物馆 梁紫赫 摄)
“冷水鱼是在较低水温环境中生活的鱼类,我们用来养殖冷水鱼的水就是山区溪流中的水。冷水鱼对生存环境的要求特殊,不仅对水质有严格要求,还要注意温度和光照的控制。”负责人江朝珍介绍到,他们这个地方的山间溪水水质清澈、沙石底质,会通过使用深水层等保持水温稳定,通过增加水流、使用增氧设备等方式来维持高溶解氧水平。
(楚源有限公司鱼塘的去污系统 梁紫赫 摄)
整个鱼池养殖废水有专业的处理系统,主要是通过物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定期对池底的淤泥进行清理,以确保鱼苗有干净的生活环境。江朝珍每天都要对其进行检查,确保鱼苗没有患病,还要防范不定时会来“偷袭”的乌鸦,守着鱼池基本上占据她全部的生活。
(负责人江朝珍在投放饲料 梁紫赫 摄)
在交谈中,实践团成员了解到了冷水鱼养殖的过程、冷水鱼销售的客源、冷水鱼销售的途径等。其中,负责人江朝珍提到,“我们的鱼通常只够送到乡镇上,因为太长的运输时间会导致部分鱼可能会死亡,从而会影响销量。” 这引发了实践团成员的思考:如何保持冷水鱼长时间的活性、如何缩短冷水鱼销售运输的时间,如何拓展冷水鱼销售的渠道等。
(鱼塘 梁紫赫 摄)
“干一行就把它做下去。”负责人江朝珍说道。2006年江朝珍开始着手经营冷水鱼养殖,18年过去了,尽管这个过程很辛苦,有很多困难,但她还是认为,既然开始了,那就坚持下去。时间会证明一切,这不仅是一种执着的态度,也正是致富路上所需要的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2017年以来,长坊村以党建为引领,依托本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形成了生态保护带动冷水鱼产业发展的特色品牌。
现如今的长坊村,立足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冷水鱼产业,实现冷水鱼产业裂变式发展,在冷水鱼专业村的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