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的光:照亮成长的路
导语:2024年7月20日,来自烟台大学的烟育菏梦支教队在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西苫山村,进行了一场关于传授爱与梦想的支教活动。致力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为缺乏资源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机会。
作为烟育菏梦支教队的一员,我来到了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西苫山村,开启了这段充满挑战与感动的支教旅程。在支教的课堂上,每一位老师都极其关注孩子们的上课状态。根据孩子们的神情、动作以及回答问题的情况,我们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跟上节奏。我们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会补充各种有趣的课外知识,希望能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我负责初一的英语教学,很快就发现了孩子们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明显的欠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课上,我加强了单词和课文朗读部分。我鼓励孩子们主动站起来读课文、读单词,让他们勇敢地发出声音。每当听到他们出现发音错误,我都会及时纠正,耐心地一遍又一遍示范,直到他们读对为止。开学初期是孩子们打基础的关键时期,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我努力帮助他们夯实单词和阅读的基础。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在单词记忆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读音和单词拼写无法有效地连接起来,这导致他们的听写结果一次又一次不尽人意。
当孩子们一脸苦恼地跟我说:“老师,我们真的认真背了,但是单词真正的拼写和读音有时候就是不一样。”看着他们那失落又着急的样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安慰他们:“没事的,慢慢来,积累是需要过程的。要注意相同的字母在不同单词中的发音规律,不用急于一时。”我告诉他们,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只要坚持,总会看到进步。
(图为队员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贻飞 摄)
课下,我们支教队员也没有丝毫的放松。认真批改作业是我们每天必做的功课,从每一个单词的拼写错误到每一个语法的运用不当,我们都仔细标注,给出正确的示例和详细的解释。备课更是重中之重,我们会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反馈,调整上课的侧重点,思考怎样的讲解方式能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怎样的练习能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我们还积极参与了其他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我们努力书写支教稿件,记录下支教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里的情况,关注乡村教育。同时,我们还完成了数字反哺任务,教会村里的老年人们使用智能手机,让他们了解手机的不同功能,能够利用手机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紧跟时代的潮流。在开展过程中,老人们全神贯注地听我们讲解,虽然老人们手指并不灵活,操作过程中总是出错,但他们认真的神情是我们开展数字反哺活动,推广智能手机使用最大的前进动力。
(图为队员们推广普通话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贻飞 摄)
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我看到了孩子们在我的帮助下,一点点地进步,哪怕只是一个单词读音的纠正,一个句子的正确理解,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我也看到了老人们在学会使用智能手机后,脸上露出的惊喜和开心,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结合当下的社会实际,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师资力量的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而我们的支教行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介入,但我相信,每一点小小的努力都可能成为改变的开始。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希望,一种让孩子们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的希望。通过这次支教,我对自己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能力也有义务为改善乡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梦想的点燃者,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每一堂精心准备的课,每一次耐心的辅导,都是在为他们的未来添砖加瓦。
(图为队员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贻飞 摄)
支教的意义,于我而言,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个个真实而生动的瞬间。是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是他们取得进步时的笑脸,是我们一起度过的每一个充满欢笑和汗水的日子。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递爱与关怀,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有勇气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我相信,这段支教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未来,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会带着这份责任和爱,继续为需要的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讯员 赵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