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小组在线上对中文系退休老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如安老师进行了专访。在这次对话中,张老为小组成员们分享了他的文史研究之路,为青年学子寄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无人不读书”的学习精神,受益匪浅。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接上篇)
问:我们在阅读您的著作的过程中发现,您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以“宁波”为代表的浙东地域的文化和学者,也注意到您着重研究过黄宗羲这一人物,您是被黄宗羲身上的哪一处精神内核打动到了呢?
答:在我看来,黄宗羲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所拥有的广博的知识是其他学者身上所不具备的,没有人能够做到和他一样学识渊博。他在非常多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他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其《明夷待访录》就以思想闻名;他也是以为史学家,创作了一系列史学专著;他又是文学家,其诗歌散文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他还是医学家,他在易经和经学的研究上有突出的贡献。他也是浙江省第一个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介绍到国内的学者,例如三角函数、球面三角等数学知识和哥白尼的天文学说等科学知识,因此,只要他想做,每个领域都能做出成绩来,这是我所崇拜的一点,尤其是像我一样从贫穷的农村海岛里走出来的学子,一开始所拥有的知识面是非常狭隘的。我记得当初去古籍室的时候,我报了自己想要的几本书的名字,对方说那种书我们这里不可能有,我疑惑没有的原因,后来才知道自己闹了笑话。
因此我们一开始拥有的知识非常的浅薄,在看到黄宗羲之后又觉得自己与他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于是他就成为了我的榜样,激励我,让我也要多方面去汲取知识,在不同的层面做事。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使我没有专注于某个人或某个课题,我是在做一个“面”的事情。
我们宁波的文化是从宋代开始基本形成的,它通过谱系,以一代代教育的形式传承下来,在某一个节点上,它总是会有一些突破创新。我最新形成的一个观点是,我们宁波文化的传承不是某一个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传承,每一个领域都有人传承,每一个节点上面都有创新的东西,这一点在黄宗羲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黄宗羲一个人横跨了这么多领域,这样的学者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他也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
问:刚刚说到,您很欣赏黄宗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也觉得宁波的文化是全方位的传承,那么我们作为中文系的学生,您对于我们传承文化有什么建议和寄语吗?
答:作为研究文学的中文系学生,特别是想要传承中国古代文学的,所具备的知识当然要广博。古人一开始就读四书五经,且能背诗无数;而我们现在的学习都是走马观花,诗也不能背上几首。这是因为时代的环境不同,我们学习的氛围也变化了,如今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于电脑等各种工具,而古人恐怕只能走记忆这条路。因此我们一方面确实需要更广博的知识,能够多看多背,因为你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如果不懂得典故、背不出诗来,你就不可能理解诗里面的内涵,这个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的精力有限,也要忙于各种考试和工作,不可能将全部的精力都花在这上面,因此我们可以在适度的“广”的基础上做到“专”。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本科学生最好的读书方式是钻研式、研究式的读书。什么叫研究式的读书?就是要选定一个你特别感兴趣的作家或者领域,然后选择“钻”下去,将时间更多地分配到这个方面,这个和“广”是不矛盾的。举个例子,如果你对王阳明感兴趣,你可以利用有空的时间阅读王阳明有关的资料,那么过了半年或者一年时间,你就可以写一篇杂记或者报告,将你的困惑或是阅读心得记录下来。最好的记录方法是论文的形式,因为论文往往需要深度的思考,在这过程中,你可以自己写,也可以找老师询问。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会更学有所得,因为如果我们不这样去做而只是考试的话,哪怕你在考核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在考试之后的第二年所背知识也基本忘光了。知识是要用的,我也是从大学过来的,也背过、考过,但一到明年,我又记不起来当年背的东西了。只有在运用过程中你才不会忘,才会更加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技巧。
所以我经常给学生布置一些课题,学生有兴趣就做,做失败了也没有关系,我们也都是从失败走过来的。现在聪明的人很多,一次性成功的人也很多,但是大多数人总是磕磕绊绊走过来的,总会走一些歪路,这都没关系。我给学生布置一些课题,告诉他们要做什么东西,让他们在假期里完成,如果做得好,我乐意帮他们在小范围内推荐,帮他们拿到比较可观的稿费。如果有正式发表的想法,我也会和那个同学说明需要的途径和金钱上的耗费,如果同学愿意,我会在内部为他的发表作铺垫。本科生人多,一般带不过来,而且每个同学的想法不同,有的喜欢现当代文学,有的喜欢语言学,如果有喜欢古代文学的我也会去做一些指导。我觉得我们本科生学习最重要的是,如果你喜欢写作,那就好好地去写;如果你喜欢做研究、去投稿,你尽管去研究,利用一些空余的时间做课题。我提倡学生找合意的老师进行指导,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举个例子,之前我在古籍室里经常看到一位陌生的男生,他不发出声音,只是常常坐在那里看书,见到他的次数多了,我就问他的姓名和年级,以及总是在这里看书的原因,他说他喜欢这个;我又问他是否有研究方向,他说没有。他是在没有方向地、盲目地看书,于是我和他说你跟着我学吧。从此他就跟着我,我让他参与到我第一本书的编写当中,告诉他,“如果你写得好我就采用”,还带着他参加宁波市的不少学术活动,让他来做报告。现在他年纪尚轻,但已经是教授了,而且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他还师从一位老先生学习中国古代天文学。这也受到我的部分影响,因为我的书里涉及很多不同方面的知识,他觉得他也喜欢天文学方面的知识,于是他就去和老一辈的学者学习,谦虚地帮他干事,老先生也就让他传承自己的知识。
因此,我强烈建议中文系的学生,不论是喜欢语言学的还是现当代文学的,都要去找一个课题。我以前遇到一个学生,他喜欢抄写座右铭、名句和好的段落,但如果只是抄写,那么它们永远只是别人的东西,对自己并没有大用。我批评他,你这样做永远不能使自己提高,你要想办法去做课题,想办法去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论证自己的想法是成立的,这样做才能把知识“钻”到你的心里,让你更好地提升自己。
在这次对张如安老教师访谈活动中,我们见证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们与年轻一代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他们以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为年轻学子们指明了治学研究的方向,传承五老精神,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