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闽江学院海峡学院“赓续文脉铸乡魂,乡村振兴绘新卷”——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调研实践队来到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深入调研当地乡村振兴成果。本次调研旨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探索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创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在炉下镇的茶洋窑陶瓷文化馆的合照)
文化传承展新颜调研团队首先来到延平区特色农产品展示馆,这里汇聚了地方优质农副产品,如竹制品、柑橘、蜂蜜等,吸引了众多客商前来洽谈合作。展示馆不仅是产品推广的平台,更是促进产销对接的重要桥梁。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展示馆已累计吸引外来客商360余人次,促成合作意向90余项,推动了农特产品的价值转化和效益提升。

(图为实践队成员参观特色农产品展示馆)
延平区以创新驱动乡村振兴,通过建设乡村振兴数字服务平台和电商产业园,实现了资源资产、人才培养和市场拓展的有效整合。乡村会客厅成为区域内展示特色产品、拓展交流服务的新窗口,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文化振兴绘新图习总书记曾说:“文化自信,文化振兴,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撑。”调研团队参观了位于炉下镇的茶洋窑陶瓷文化馆。通过讲解员黄睿琪女士的介绍,实践队了解到:这里不仅是延平区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也是闽北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实践基地。文化馆通过完整的工艺流程展示,让更多人亲身体验茶洋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一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模式,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文化自信和活力。

(图为黄睿琪女士向实践队成员们讲解茶洋窑陶瓷文化)
非遗文化展新篇下午,调研团队前往茫荡镇里溪山庄,深入了解当地的凤咮砚非遗文化。这里曾是宋代以来砚台制作的重要产地,如今通过当地居民的努力和区域性支持,凤咮砚的雕刻技艺得以复兴。郑世阳先生作为当地的技能类科技特派员,带领团队积极推广凤咮砚文化,打造了多件精美作品,其中《寒江独钓》更是荣获多项国家级工艺美术奖项。

(图为郑世阳团队打造的非遗文化凤咮砚)
通过与郑世阳先生的交流,实践队了解到郑世阳先生受到家庭木雕艺术的深刻影响,已从事木雕艺术三十余年。自2015年起,他开始在南平黯淡滩寻找制作凤咮砚的原材料——南剑石。多年来,他不断参加雕刻职业技能竞赛,从木雕领域跨越到砚雕领域,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凤咮砚非遗文化。他强调,南剑石之所以成为制作凤咮砚的理想材料,是因为其光滑细腻的石身上带有淡淡的水波纹和点缀的金星,以及生动的俏色,不仅观赏性高,而且功能性和实用性兼备。
创新驱动展新机实践队与郑世阳先生的深入交流,为推广和传播凤咮砚非遗文化提供了清晰的认识和新的思路。实践队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建议,包括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进行线上品牌建设和产品展示,以扩大凤咮砚的影响力。同时,结合旅游业推出凤咮砚体验游,让游客亲身感受制砚过程和传统文化的魅力等。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凤咮砚的知名度和市场接受度,还能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希望这些创新建议能够有效支持凤咮砚的未来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闽院力量。

(图为郑世阳先生与实践队成员交流)
本次调研不仅展示了延平区在乡村振兴中的成果和创新举措,也深入挖掘了地方文化资源的潜力。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的学子们通过此次实践,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背后的文化力量和社会责任。未来,他们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农”问题为重点,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