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迭新,新日初升,时代浪潮翻涌不息。为续五老精神,赓青年意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实践队于7月12、13日采用线上专访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与文学院退休老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前中文系主任李亮伟老师进行深度对话。
现将访谈实录第一部分摘录如下:学:老师我们了解到您对山水诗的研究比较多,能谈谈您当时是怎么想到做这一块领域的研究呢?
师:作为古代文学老师,我的兴趣还是比较广泛的。但是从研究角度看,山水文学是我研究的一个重点,后来也作为课程在开设。大概在1993、1994年左右这个课程就开设了,主要面对的是大三的高年级学生,课名就叫《山水文学研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学生的毕业论文提供一条路径。古代文学的研究可以是方方面面的,其中必然就有题材的研究。山水文学中“山水”就作为一种题材,包括山水诗、山水文、山水词、山水对联还有山水散曲。山水文主要就是游记。“山水对联”这个概念是我提出的,以前人们没有从“山水”这个题材的角度来划分对联,所以我提出了这个概念,后来又写到了文章里,大家也是比较认同的。关于山水散曲,从元散曲开始就有大量散曲作品以山水为内容。所以这么算起来,山水文学实际上包括以上五大方面——但是没有山水小说一说,因为小说主要以故事情节取胜。
学:其实这五方面的题材作为大三的课程去开设,相当于是给学长学姐们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不是以时间代际为方向,而是单独摘出一个题材去研究。虽然我们目前没有这样专门的课程,但是我们也学到过一些山水诗,它是以描摹山水表达性情为主的,那么李老师有没有在某个瞬间被山水诗的这种情态和精神内核触动呢?
师:是的。我从小就生活在四川,那边的山水——不知道你们去看过没有——十分秀丽,滋养了一大批的文学家。从杨雄、司马相如、王褒这些作家开始,一直到唐代的李白。李白受蜀地山水的影响,写出了“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这样秀美的句子。“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这养成了他的一种性情,一个人生爱好。因此后世许多学者评价喜爱山水的作家为“性爱山水”,即生性就喜欢山水。山水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人生,成为他人生的乐趣、情趣,使他感悟到人生存在的意义:世上还有如此娇美的山水,令人陶醉。山水成为了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后来我学习中文的时候读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发现山水是文学的一大题材,有很多作家都写到山水。尽管有的作家不以山水诗人或山水词人著称,却也有很多作品成为名作。受到四川山水滋养的还有“三苏”,他们都是喜欢山水的人。尤其是苏轼,山水甚至成为他作品的半壁江山。苏轼之所以能做到这么旷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从自然当中感悟到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小时候读到这里我觉得非常感动。写下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处在人生的低谷。他看见清泉寺门前的兰溪,我猜测他也许想到了前代先贤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还。中国由于地势的原因,河水一般自西向东流,但是他眼前的这条兰溪竟是自东向西流。由此他感悟到,别说人回不到少年时,你看门前的流水还能往西流呢!兰溪给予了他一种时光倒流般的豪气与魄力。在苏轼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他从自然中感悟到许多道理,这使他面对挫折时不会那么悲观。大自然启发了人,对我们人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
学:中国有很多诗人词人都生于大山大河之间,他们天然会有种山水的意蕴与情怀。老师,我们在拜读您的一些学术著作时发现一个叫“中国诗人的游观”的概念,就是指他们游于山水之中并寻找到人生的感悟。当下我们这些年轻人经常处于繁忙、焦虑的状态,想问问李老师我们是否需要这种“游观”的精神,或者我们应该如何去运用它呢?
师:我觉得是非常需要的。“游观”作为人生的一部分,它可以调节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面临着许多就业问题以及就业之后的工作问题,很少有休息的时间。如果有机会能安排自己的时间,我觉得还是要尽量多走出原来生活的范围,广泛地接触大自然,开拓我们的胸襟,这可以抵消工作忙碌带来的焦虑感,让我们彻底的放松。人生的旅游观有三重境界。第一重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耳目之悦,即赏心悦目,从直接感官上得到放松感、愉悦感,哪怕是最低层次的收获也是很有价值的。第二重是心意之悦,即用内心去体验、感悟自然而得到的愉悦,这让我们更有勇气跨过生活挫折的难关。最后上升到精神的境界,我们称为神智之悦,即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的律动结合起来。苏东坡正是因为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时时感悟到人生的旷达。
在这一次探访对话中,李老通过自身的经历将小组成员带入了他的山水世界,让成员们感受到了李老对教育事业和专业研究的热忱,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多青年学子感受并传承“五老”精神内核,发扬优秀中华文化,成长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