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丨非遗传承 青年先行
多彩大学生网福州9月13日电(通讯员 李梓源)这天下午,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江苏高淳支队的成员来到了位于淳溪街道的国家电网,在省级非遗传承人邢响生老师的带领下和高淳青年们共同探索羽毛扇的奥秘。
1 活动背景
羽毛扇
高淳湖面广阔,禽鸟众多,有着丰富的制作羽扇的翎毛资源。三国时期诸葛亮使用的羽毛扇产自今江苏高淳,因此后人也称高淳羽毛扇为“孔明扇”。高淳羽毛扇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就被选为贡品,已于2009年被列入江苏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邢响生
邢响生,61岁,高淳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淳羽毛扇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师承民国至解放初期著名的羽毛扇老艺人徐豫祥大师。现于高淳老街经营响生羽毛扇非遗展销馆。
2 活动内容
在支队成员和国家电网青年们的掌声下,邢响生来到了讲台上为大家开展了生动的非遗传承课堂。我们先是了解了邢响生的故事——八十年代高淳羽毛工艺美术厂解体后,职工大多选择了其他的道路,只有邢响生凭借着满腔的热爱选择了坚守,继续传承高淳羽毛扇。日子很苦,但是和羽毛扇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邢响生都无比满足。近年来国家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迎合大众,也为了更好的传播羽毛扇,邢响生对羽毛扇进行了许多创新,让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随后就进入了大家最期待的制作环节。邢响生为我们仔细的演示每一个步骤,大家也随着讲解进行认真的创作。遇到困难时邢响生的爱人钱小兰老师也会耐心的帮助大家一起完成。缝片、装柄、整排、饰绒……随着一个个步骤的完成大家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羽毛扇,满足与自豪之情涌上心头。
3 总结
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瞩目,既是人们对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识,对传统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感悟到了非遗的美好与奇妙,也了解到了非遗传承的困境与艰难。青年作为祖国事业、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非遗的传承也有着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后续高淳支队也会针对非遗进行宣传视频的制作等,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李梓源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