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科普就是终身学习的一种形式。7月28日,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科教思政”社会实践团队深入河东区上杭路街道凤麟里社区,开展科教宣讲活动,为在场的青少年、学生家长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探索家校社协同促进实践育人新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实践团成员围绕水利灌溉技术,带孩子们领略壁立万仞的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工程的卓绝伟力;讲解水力发电科学原理,讲述三峡工程如何抵御“洪荒之力”;以智能水位报警器小实验为切口,让孩子们自己动手组装模型配件,向模拟水池“蓄水”,感受水、电能源融合的重要意义。现场气氛热烈,小朋友们积极参与互动,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和欢呼声。
课程结束后,在场的一位小朋友说:“今天这两节课,跟我们平时在学校里的很不一样!我收获了很多。在三峡工程这节课中,我知道了什么是水力发电,是将水的动能转化成了机械能,也知道了三峡工程原来不仅可以发电,还能防洪,还能灌溉,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工程!我们也要在生活中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丢垃圾,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
科普工作责任重大,对于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联动,形成协同育人模式。社区作为活动的组织方,负责协调人员、场地等,为科普工作做好保障。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元,在科普宣传中发挥重要作用,此次活动就很好的调动了家庭的内生动力,不仅孩子身临其境学知识,家长也参与其中多陪伴,在亲子互动中增进交流、相互成长。而高校科学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科普服务的社会化,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人力和知识资源,组织师生志愿者“传经送宝”,解决群众科学普及和“双减”急难愁盼问题,并与社会和家庭一道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一直以来,电信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实践育人融合阵地的建设,与多个社区、学校、场馆建立思政一体化基地,并依托“新时代·实践行”“暑期三下乡”等品牌化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发挥学科专业所长,加强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将“科教思政”课堂深入基层社区,让科学教育理念融入人心,建立起科学教育实践应用场景。今后,学院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与不同科普实践平台积极合作,建好高校科教思政体系,用好社会科普课堂,激发社会资源的科普潜能,让科普与教育“分进合击”,支撑社会志愿服务一体化,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