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非遗进社区——美育润童心

发布时间:2023-09-04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胡杨学子三下乡:非遗进社区——美育润童心

塔里木大学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新疆阿拉尔桃源社区、阿图什市幸福街道办事处吾斯塘路社区开展了非遗进社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向社区儿童介绍并教学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这次活动旨在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件,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非遗技艺,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创造着大自然的生态环境美学,也书写着传统非遗技艺独特魅力的植物拓印简单来说就是将真实的植物形态通过捶打拓印到纸张、布匹或其他材料上来展现花草的脉络。该技艺源于古代中国,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商朝时期,并于唐朝达到顶峰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绘画、书法、刺绣和纺织品制作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
时过境迁,科技推着时代一往无前,植物拓印这种富有诗意的传统手工艺术在生产生活中逐渐被更为高效的机械化所替代。然而,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今天,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今天,筑牢并强化我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是很必要的。作为高校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团队选择了一个操作简单适于儿童却也历史悠久的非遗项目:植物拓印。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塔里木大学非遗薪火相传——美育沁润童心三下乡实践团队在新疆阿拉尔市的桃源社区展开了一次非遗实践活动。
此次活动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和孩子们的积极响应。
准备阶段,社区工作人员积极配合,安排时间和场地、通知家长和孩子、组织活动工作。
活动开始,团队成员向孩子们详细介绍了植物拓印的历史渊源、材料准备、技巧要领以及实践方法。让孩子们知道这有趣的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技艺起源于中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孩子们了解实践的操作对象;让孩子们知道实践操作要领和方法步骤。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他们从中了解到了许多新的不同于课堂上和书本上的有趣的东西知识。
孩子们在问答环节踊跃发言回答问题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团队成员耐心解答了孩子们对植物拓印的疑问,并告诉他们要认真感受树叶的纹路,仔细观察花瓣的颜色,用心体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导他们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优秀,为什么长存不灭甚至历久弥新,引导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有更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随后,孩子们着手体验,也幸于志愿者们准备了足够的选项、足够数量的实践材料以及及时的维持秩序才使得孩子们免于争抢进而有序挑选了自己喜欢的各种形状、颜色和纹理的花瓣、树叶还有趁手的石头。在心里勾勒出自己想要创造出的画面,仔细设计、排列、布局,小心翼翼地粘贴,再配上有节奏的“咚咚咚”将真实植物的纹理、形态和颜色印到特殊的拓板——白色口罩上,切实体验了植物拓印的过程。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表示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表达了对植物拓印这种传统手工艺术的喜爱之情。实践团成员告诉孩子们,我国还有很多有趣且文化底蕴丰厚的非遗文化,但是当下面临着诸多窘境,如传承人逐渐老迈、原材料难寻、面向群众的机会少等问题。孩子们积极表示原意做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传播者。
 
一方布,一块石,一捧花草,便能留存下植物最美的样态。在小小的口罩上,孩子们在思考、敲打、拓染的过程中实现了美的启蒙,体验了动手的乐趣,有了对非遗文化的初步认识并产生兴趣,在心里种下了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种子。

实践团队同样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丰。活动准备工作让实践队成员更多的了解了我国非遗文化,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了社会实践、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各方面能力。深刻理解了这类社会实践活动对于身处窘境的非遗文化的存活和传播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呼吁大家共同努力,积极传承和弘扬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文:胡永信)
 
作者:胡永信 来源:塔里木大学 胡永信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