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学子三下乡:与“李”偕行,绿富同兴
为了解曲尺乡权发村脆李产业发展基础、文旅融合发展情况,2023年7月15日—17日,西南政法大学“乡”约曲尺,筑梦有“李”发展成就观察团前往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青年视角探寻权发村致富奥秘,以青年口吻诉说我与“李”的故事。
近年来,巫山脆李作为一种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水果,已然成为助农增收、乡村振兴的“金果果”。观察团来到巫山脆李的产地,化身“果农”,在山坡坡上感受乡村振兴的力量。
携手共谋乡村振兴——专访权发村孙祖勇书记
七月,正值巫山脆李上市的季节,各地客商蜂拥而至,小小的村落摇身成为熙熙攘攘的大集市。观察团拜访权发村书记孙祖勇并开展关于权发村脆李经济发展的专项访谈。
“权发村是在什么契机下开始规模化种植脆李的呢?在推进脆李规模化种植的过程有没有遇到困难呢?”面对成员们的好奇,孙书记首先为成员们介绍了曲尺乡权发村的地理优势和发展基础。曲尺乡权发村海拔高,光照充足,是巫山县脆李最早成熟的地方。当权发村脆李快要下市的时候,巫山县其他地方的脆李才陆续成熟,这样的“时间差”打造了曲尺乡脆李的“金招牌”。2012年,权发村组织村民利用地理优势,规模化种植脆李,才逐步地从一个偏远的山村变成如今欣欣向荣的脆李之乡。
“刚开始推进脆李规模化种植的时候,好多村民不会种、不会管,种出的脆李品质不好。”谈及当初权发村种植脆李遇到的困难,孙书记无比感慨。当初,全村的村民以种植“三大坨”——土豆、红薯、玉米为主,并不会看管李树,只能“蛮干”、“硬干”。权发村组织党员干部去四川茂县学习脆李种植经验,并将全村37名党员划分到村内每个社、每一户、甚至细化到村里每一块田地。权发村通过不断细化、明确责任的方式,将先进的种植经验手把手教给果农,经过几年的努力,权发村的村民人人都是“专家”,权发村的脆李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口碑也越来越好。
在专访的尾声,孙祖勇书记语重心长地给青年一代提出寄语:“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现在就是缺少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做贡献。”青年一代既要向上攀登,也要向下扎根,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需要更多青年贡献青春智慧。
旅游发展 绿富同兴——参观夯土民宿“三峡李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观察团走进“三峡李院”,在好山好水好风光中,感受乡村旅游业的活力。青枝绿叶、硕果累累,夯土“三峡李院”建在一片李树林中。李树成为天然的旅游资源,脆李采摘化身为游客体验乡村风情的环节,吸引广大游客前来打卡,体验乡村生活。观察团成员参观民宿构造,与游客一起品尝农家餐饭,体会“花果与乡愁”。
权发村顺应旅游高端化、自然化趋势,利用各地客商齐聚权发村的流量,打造特色民宿,发展旅游业,让村民们不仅吃上脆李饭,也吃上旅游饭。
摘下金果果,运出振兴路——走访脆李集市
简陋的棚子,随处可见的快递邮寄点,权发村的公路旁就是一个热闹的脆李集市,观察团成员沿着公路走访商贩。成员们首先询问了脆李上市旺季家中人手是否够用等问题,然后分组帮助果农分拣、包装新鲜采摘的脆李。在分拣过程中,观察团成员发现,有不少的李子有裂口,而裂口的往往都是大果。裂口虽然不影响脆李的口感和味道,但却十分影响销售。问及原因,果农奶奶十分无奈,“李子眼看就能变成钱了,雨水一来,全裂了。”原来,连日的阴雨严重影响了权发村的脆李收成。据了解,给李树盖防水膜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常常需要全家出动,雨水来的突然,村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果子裂开。观察团成员买走了果农奶奶有裂口的脆李,与果农奶奶开心地道别。进入权发村的过程中,观察团成员发现进村的道路多为陡峭的土路,并不平坦。“现在正在修沥青路,等路修好了,你们可以走更近的路到达权发村。”要致富先修路,路修好了,物流就更方便了。曲尺乡脆李与中国邮政、顺丰快递等物流企业合作,快递进村,物流车更是随处可见,随时都能将大山里的“绿果果”运向全国各地,运出权发脆李产业的振兴路。
一颗颗“绿果果”被运出大山,权发村依靠脆李产业走出了幸福路、致富路。观察团成员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贡献青春力量,更呼吁广大青年厚植爱农情怀,反哺家乡,书写青春篇章。
作者:姜瑞琪 来源:与当事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