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明朝,定格明朝,百年屯堡,正青春。
有一群来自江淮的汉人,在贵州大山中生活了六百年,他们的文化有大山的“野”味,也有江淮古韵的柔情。这种独特的文化被称为“屯堡文化”。为进一步探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南京财经大学仙林校区“云屯‘兴’聚”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与共青团西秀区驻外大学生工作委员会的对接下,于7月28日至31日来到贵州西秀区,在西秀区的屯堡村落聚集地,深入村民生活,寻找发展契机。
地戏盛景,青字当先
7月28日,团队队员来到安顺旧州古镇,恰逢当地政府组织举行上千人的地戏游行活动。屯堡地戏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经国务院批准,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屯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活动当天,游客与当地人一起载歌载舞,气氛欢腾,团队队员有幸参与了这一场盛大的民俗节日活动。

图为安顺地戏千人巡游 顾其敏 供图
活动现场气势磅礴、恢弘浩荡,千名地戏演员面罩纱、背插旗,敲锣打鼓走过古城主干道,千人的表演做到有条有序,整齐划一。团队队员留意到队伍中不乏身姿矫健的青年演员,询问活动人员后了解到其中都是旧州高级中学的学生。原来旧州高中开设了地戏表演课程,旨在培养新一代的地戏接班人。此次活动学校与政府配合,将传统戏剧与新兴游行活动相结合,不仅将高中生送上表演舞台,也通过创新的活动方式扩大了地戏影响力,得到了百姓的热烈反响和大力支持。
百年屯堡,青心不变
7月29日,团队队员抵达安顺屯堡村落聚集地,走进当地村民家中,与村民进行亲切的交谈。在交流中,多位村民表示,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被修缮,同时村中定期举办各种活动,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当被问及屯堡文化传承时,一位村民奶奶笑呵呵地说,她自己穿屯堡衣、说屯堡话、吃屯堡菜,就是活生生的文化符号。同时奶奶希望当代的年轻人不要抛弃自己身上的文化特征,做到真正喜爱、热爱屯堡文化,并以此为荣,将屯堡文化传承下去。团队队员李俊颖表示,她虽非屯堡人,却有屯堡情,她要尽自己所能发扬屯堡文化,做一个文化发展接力人。

图为团队队员在村民家中与身着屯堡服饰的村民奶奶交谈 李俊颖 供图
文化传承,青年有为
7月30日,团队队员来到了九溪村村委会,受到村支书的热情接待。村委会门庭若市,许多身着屯堡服装的村民在此喝茶闲聊,其乐融融。村支书听到团队队员的来意后,立刻热情地向队员介绍屯堡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屯堡人的民族是汉族”,这是村支书要求队员谨记的。洪武年间,朱元璋下令实施“南征北调”战略,十万将士从中原来到黔中安营扎寨。屯堡的建筑、语言、服饰处处弥漫着1381年前的气息,时间将这群老汉人遗留在贵州大山之中,一留就是六百年。

图为团队队员在九溪村村委会与村支书交谈 程家玥 供图
村支书介绍,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政府对屯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保持高度重视,实施了许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为培养出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将屯堡文化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建立起文化认同感。同时鼓励青年人积极参与文化发展,例如队员参与到的“屯堡文化节”地戏游行活动,是向年轻人宣传屯堡文化、扩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队员在与村支书的交谈中受益匪浅,体会到屯堡文化悠久的历史魅力,理解到无论是屯堡文化还是中华民族的任何一个文化,都离不开当代青年人的努力,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才能使其流传千古。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亲身穿越屯堡文化六百多年的历史,知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后屯堡文化的影响力变化。结合前期收集的资料,队员发现屯堡人民对自己的文化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信,无论是政府还是个人,都在倾心倾力地为发展屯堡文化做出贡献。身为大学生,同时也是屯堡文化的热爱者,南京财经大学“云‘屯’兴聚”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都在积极调动身边的人一起发扬屯堡文化,运用基层实践中学到的知识,让优秀古老的传统文化免于沉默在古旧书籍当中,而应走出大山,在中国版图上涂抹出耀眼光芒。

图为团队队员与队旗合影 程家玥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