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理念,发掘和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公益意识和创新精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广西师范大学思途益行党史教育服务团于2023年7月8日——8月上旬以集中调研和返家乡各自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地点涵盖广西、广东、河南、湖南等4省8市8村,探索 “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模式,围绕红色党史学习教育,以“十个一”为主线,以行走在乡间的思政课为主要抓手,力求让思政课真正做到听起来能“解渴”、学起来引“共鸣”、品起来增“回味”。
善用社会大课堂,携手讲好思政课
团队成员集中实地走访调研,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雁山镇罗安村针对红色资源利用和学习教育情况展开调研,探寻乡村思政育人之路。“我想通过给同学们介绍我们罗安村红色资源利用的情况,你们也能利用专业知识给我们提供些增进红色教育实效的建议……”在访谈中罗安村村干部这样说道。团队成员热情同罗安村村干部交流心得,针对当地红色学习教育成效的提升提出了一些想法,如可以深入挖掘村落特色优势资源,通过灵活运用红色资源衍生的歌曲、家书等资源,将其作为党性教育的实践活动素材,以有效提升红色学习教育成效。
图为罗安村村支部书记与团队成员进行交流。
团队前往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雁山区马君武墓园参观学习,团队成员在墓碑前肃立默哀,深切缅怀马君武先生,并通过资料查阅、走访参观、短视频拍摄的方式,深入挖掘英雄先辈光辉故事,录制红色宣讲视频。为了扩大视频的影响力与辐射范围,思途益行团队成员对实地调研与现场录制的视频进一步的加工,以“小而精”的切口将党的创新理论与其相结合,以微视频的形式在多个平台发布,使党的创新理论与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能够“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集体实地走访学习中,团队成员完成了“进行一次调研”、“采访一名优秀基层干部”、“录制一期红色宣讲视频”、“讲好一堂红色思政微课”这“四个一”的实践模式,盘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和本土资源,以实际行动扩展思政课半径。
青春不放假,返乡实践行
团队成员各自返回家乡,推动思政课在乡村落地生根。在返乡过程中,各成员前往家乡所在地区的红色主题教育地标参观学习,将所见所闻所感整理转化为理论宣讲可利用的资源,将区域文化与思政育人结合起来,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中心对宣讲内容进行“精准加工”,对身边中小学生开展理论宣讲。在宣讲学习之余,团队成员还同家乡当地中小学生一起朗读红色诗歌、唱红色歌曲等方式学习红色故事,引导孩子以配音、诗歌、绘画、手工等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感情,随后将孩子的各类作品整理排版形成一部作品集,增强理论学习的吸引力与趣味性。同时,团队成员将“田间地头的大思政课”付诸实践,组织中小学生并开展讲解田园常识、体验水稻收割的实践活动,注重情景式体验过程,让田间地头成为孩子们的研学课堂。
在各自返乡实践中,团队成员分头落实了“组织一场理论宣讲”、“开展一系列特色地标打卡”、“开展以红色党史教育为主题一系列活动”、“形成一部作品集”、“推出一系列红色配音微视频”和“组织一次劳动教育实践”这“六个一”的实践模式,让“行走的思政课”的价值性、趣味性更浓。
图为团队成员在家乡进行特色地标打卡。
图为团队成员同孩子共同创作红色主题作品。
思途益行团队在“十个一”模式的前期准备中积累党史、把握时政理论,在“十个一”模式这一过程中怀揣着对家国的炽热情怀投身实践,在实践的真实体验中感动自己、教育身边人,让身边人讲好身边事、用身边事影响身边人,致力于将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以实际行动推动形成启智润心的育人整体氛围。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