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步入21世纪起,如何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成为了人们高度关注的话题,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进一步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激发了非遗传承人的创新热情。扬州作为2500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还有着众多极具当地人文风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宣扬、保护和传承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遗与旅游完美融合,8月8日—8月9日,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新群汪汪大队”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对“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进行实地探访,并结合线下采访的形式展开调研。
观园区,赏非遗
8月8日上午,“新群汪汪大队”走进“扬州486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地”进行探访。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中国玉器博物馆、扬州工艺美术馆、非遗活态展示区、大师工作室、私人定制区、旅游购物区、非遗文化传习基地等形式多样的功能区域。在参观中,团队成员欣赏了巨型玉雕每个细微之处无一瑕疵的精美,了解了小巧的漆器妆匣不仅极具工艺之美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尤其是扬州工艺美术馆中的一副扬州刺绣更是让队员赞叹不已,细密的针脚宛如画笔勾勒,竟让人误以为是一副画作。

图为扬州工艺美术馆中展出的精美的扬州刺绣。 丁倩倩 摄
访店铺,察问题
为了了解目前非遗产品的市场效益和486园区与旅游的结合程度,成员与多家店铺的老板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通过交谈,团队成员了解到这些店铺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为大型企业(如扬州漆器厂、扬州玉器厂)的销售点,另一种是个人销售商。第一种店铺具有出色的品牌效应,有大量的公司、单位或个人收藏家前来订购采买,而第二种店铺经营的生意规模较小,客户群体主要是个人,且前来购买的人数量较少。在疫情冲击的这几年,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个人销售商,店铺的订单都大大减少,但显然对于第二种个人销售商的影响更大,而且这种影响也并没有随着疫情的消失而消散。
园区坐落于旅游圣地个园的对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但据团队成员的一路观察,鲜少有游客前来参观采购。针对这种情况,店铺老板认为:“一是人们印象中的玉雕和漆器尺寸大、价格昂贵,精致小巧的玉雕和漆器并没有进入人们的认知范围内,例如各个生肖的玉雕和漆器摆件、漆器的饰品妆匣、玉镯、玉坠等都十分地精美,而且价格也不高。二是玉雕和漆器这些非遗产品脱离群众生活,没有真正融入群众、不接地气。且像玉雕这类产品,价值难以估量,仿冒产品多,致使群众们害怕上当受骗,即使感兴趣也不敢购买。”
当团队成员询问在如今如此萧条的市场状况下,是否有放弃的打算,如果不放弃,那坚持您不放弃的原因是什么时,老板首先否认了放弃的选择,其次并未选择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而是向我们介绍他自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玉雕的技艺,掌握品鉴玉器的本领,从小就和各种玉料、玉器打交道。一开始是出于生计的原因,但在四十多年的相伴相处下,做玉、品玉已经和他的生活密不可分了,这不仅仅是维持一家人生计的营生,这还融入了他一辈子的心血,有着他的热爱。更重要的是扬州玉雕是一项需要传承的非遗,老板多次骄傲的说:“扬州玉,天下工”。他说道如果像他这样掌握扬州玉雕技艺的人,都不愿意继续坚持做下去,又如何能期望别人来了解玉雕,购买玉雕,甚至学习扬州玉雕技艺呢?
与各个非遗店铺的老板交谈后,团队成员不仅明白了目前店铺老板面临的困境,了解了他们对于当地非遗的自豪,更是深深钦佩着在非遗产品不在热销时,他们坚持不放弃,想要将非遗重新发扬广大,传承下去的精神。

图为团队成员观摩漆器家具。 何云静 摄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玉器店铺老板经营情况。 丁倩倩 摄
究问题,寻未来
在此次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亲身体验到了扬州地区非遗的魅力,也了解到了486非遗集聚区的发展困境。目前,扬州486非遗集聚区打开486非遗集聚区的知名度,正在联合南银法巴消费金融有限集团举办“寻找1000位非遗守护人”的活动。无论是园区内的负责人还是店铺老板都在为宣传扬州非遗贡献力量,大学生更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从新角度探究问题,采用新元素融入传统,打开园区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欣赏非遗、购买非遗、传承非遗,重新焕发扬州486非遗集聚区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