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为了践行党的二十大“美丽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助力家乡振兴建设的要求,同时也秉持着传承红色精神,感受家乡传统文化魅力,促进家乡文化的传播的宗旨,福建农林大学FAFU烛光志愿服务队在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碳中和学院)的支持下返回家乡,发挥农林类院校特色,前往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带领莒溪中心小学的同学们一同前往墩坑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荷香氤氲,透出振兴之道
在前往红色村落的途中,微风裹挟着荷香。近些年来,连城县莒溪镇墩坑村在生态环境优化中做成了许多重要的事。乡镇人口流失,是经济发展增速变缓的重要原因。墩坑村为了改善人口居住环境,积极治理墩坑村的污水问题。墩坑村因地制宜,栽种这数亩荷花,新荷绽放使墩坑村改头换面露新颜。荷塘不仅具有美观,净水的作用,还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大力发展旅游业。而莲子,莲藕等农副产品,也能为乡村创收,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要想振兴乡村,那必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培育与之相关的人才,乘着时代之风,冲向云霄。
凝清叠翠,传承红色精神
莒溪镇墩坑村是红色革命基地之一,如今存在的古宅都与朱德,苏维埃政府息息相关。尤其是“树威堂”,“树严堂”,“树仁堂”,“树慈堂”这四座古宅,都为红色旧址。志愿者们带领同学们前往第一个地点,树威堂时,沿途风景迤逦。走入树威堂,映入眼帘便是“凝清叠翠”的外门,砖瓦古色古香。树威堂布局为客家经典民居”九进十八井”结构。其实如今所见,已经是修缮过后。1921年,树威堂惨被火烧,其中仍然留存有被火烧过的木质梁柱。
现如今,树威堂中仍然留存着许多标语口号,毛主席语录,各种红色口号。一字一句重量千钧。FAFU烛光志愿服务队队员为同学们一一讲解墙上标语,希冀在孩子们年幼的心中买下红色的火种。他们是祖国的新一代,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利预备役。通过宣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在孩子们心中厚植爱国情怀,架起一道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促进家乡的发展与进步。在树威堂中还设有书屋,陈列各种红色典籍与文学名著,孩子们在休息时间中捧起书本阅读,如醉如痴。这是莒溪镇墩坑村做出的又一件助力村庄发展的事情。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孩子们从小沐浴在红色书籍之中,感悟红色精神带来的力量。文字之力无穷,相信当地政府这一举动是在为将来做出有力的铺垫,与埋伏。
树仁树人,培育爱国情怀
第二站,志愿者们来到了树仁堂。其庄严古朴不输于树威堂。门楣上镌刻着“清晖远含”。字体肃穆端庄。来到这处宅院,同学们的赞与震惊之声不绝于耳。门窗古朴,阳光投映在石砖地面,透出好看的光泽。在此堂中,志愿者们向莒溪中心小学同学们讲述了当年的红军故事。在树仁堂中,为了更好地理解与感悟墩坑村的红色精神与文化,寓教于乐。实践队伍举行了一些游戏。例如逛三园。志愿者们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园”。例如逛“朝代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知识与快乐一同进入孩子们的心中。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与同学们对家乡红色文化都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触。以及如何发挥出农林类院校特色助力家乡乡村振兴有了一定的想法。当然仅仅意识到远远不够,队员们还有很长很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