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团——民歌唱响新时代,融合发展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3-08-10 关注: 一键复制网址
合肥工业大学7月10日电(通讯员 王怡诺)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探究新时代大别山民歌的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的策略,深挖红色非遗资源,传承红色基因。2023年7月10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一行走访了信阳市文化馆和六安市文化馆,通过座谈、访谈等多元化形式,与非遗保护工作者们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别山民歌传承发展现状。
弦歌不辍,奏响真情佳音
2023年7月10 日上午,暑期社会实践团驱车来到信阳市平桥区文化馆,走访信阳市民族管弦乐团,实地领会大别山民歌的艺术之美。在信阳市民族管弦乐团的大力配合和团队成员的诚挚邀请下,几十位民族管弦乐演奏者为团队成员们表演了经典大别山民歌民乐合奏——《八月桂花遍地开》,用音乐传递大别山地区人民对这片土地的真挚热爱。
一曲《八月桂花遍地开》深深厚植在大别山地区人民心中。在演奏过程中,民乐表演艺术家们全情投入,共奏隽永乐章,团队成员们也深受启发和触动,纷纷表示对民族音乐有了崭新的认知和体会。
信阳市既是大别山地区又是革命老区,作为在此生活的人民群众,自小接受着大别山精神和大别山民歌的耳濡目染。谈及对大别山民歌的认知和展望,管弦乐团方副团长认为作为大别山地区人,歌唱大别山民歌是很有意义的。未来,乐团也会着重突出对大别山民歌的演奏和协作,扩大大别山民歌的群众接受度和社会影响力。

薪火不灭,守护非遗传承
在欣赏完民乐表演后,团队成员一行5人驱车来到了信阳市文化馆,同信阳市信阳民歌相关专家学者举行了信阳民歌对话交流会。
会上,团队学生就大别山民歌的融合发展守正创新等相关问题同专业工作者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在前期资料查询和走访中,发现大别山民歌传承仍然面临受众范围小、知名度不高等现实困境,并就此向专家老师们咨询破解路径和独到经验。老师们指出,当今民歌因为其形式古老,缺乏创新,加之受到了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的确面临着传承危机,而信阳市文化馆也在为民歌的保护凝聚社会合力,守护信阳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信阳民歌是中原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团队成员在与专家老师们的对话中,也了解到非遗工作者为信阳民歌和大别山民歌传承作出的卓越贡献。“信阳民歌进校园”、大别山民歌情景剧、专场音乐会等多元化艺术宣传形式让信阳民歌在新时代绽放时代光彩,延续文明薪火。
歌声不息,唱响时代新篇
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安市申报的“大别山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更好地走进大别山民歌,团队成员于2023年7月10日下午前往六安市文化馆,与专门负责大别山民歌研究的梁柱老师和民歌手彭良玉老师开展了深入探讨。
在访谈中,梁柱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述了大别山民歌的发展故事,丰富了团队成员对大别山民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此外,梁柱老师和彭良玉老师分享了在保护大别山民歌的经验与反思。两位老师搜集并谱曲谱词写就了一本关于大别山民歌的合集,同时也在短视频平台和各大媒体上积极推广宣传大别山民歌。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非遗工作者的努力下,续写了时代新篇章。
大别山民歌的传承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梁柱老师谈道:“目前大别山民歌的传承发展虽然有一定成果,但是在社会层面仍然重视程度不够,民歌还是有失传的风险,保护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通过这一天与各地非遗工作者的访谈交流中,队员们深入体会大别山民歌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不易和艰辛,切实感受到了工作者们对大别山这片土地的真情实感。团队成员们在活动结束后有感而发,抒发了自己一路的心得体会,对于各单位和专家老师们的热情接待,成员们也表达了真挚感谢。这次体验也将激励着团队成员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明薪火。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王怡诺

 
作者:王怡诺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
  • 浙农林大学子走进榕江:瞻仰红色圣地,学习革命精神
  • 安徽学子三下乡:知问处寻知,不枉青春时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