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肥工业大学7月19日电 (通讯员:沙辰辰 温绍靖) |
2023年7月9日至7月13日,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历史中追寻红色革命的足迹,在文化里感受袅袅民歌的风韵,在变化中探索民歌发展的路径,追寻红色印记,唱响时代乐章!
追忆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薪火大别山地区,孕育了一批刚强勇毅的革命战士,承载着一部血泪交织的革命史诗。红旗不倒精神在,凯歌唱响大别山,大别山红色民歌生动再现了大别山地区抗战时期的真实历史,体现了大别山精神所蕴含的坚守信念、胸怀大局、团结一心、勇当先锋的精神内涵。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一站,团队成员奔赴了隶属大别山地区的河南省信阳市,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烈士陵园、信阳市鄂豫皖革命纪念馆,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记忆和鲜活的生命力,向团队成员讲述着大别山红色民歌的创作背景。在参观烈士陵园的过程中,团队成员缅怀和追忆大别山革命先烈,汲取精神营养,传承红色基因,让大别山精神之光烛照前路,让大别山红色民歌引领铿锵前进。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安徽省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成员们在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和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中体悟革命文化,感受红色精神内涵。“以史鉴今,资政育人”,在与倪军馆长的座谈会当中,团队成员领悟到馆长传递信仰之光、把革命文物讲出时代内涵的情怀,也深切体悟到革命年代的大别山民歌被赋予了独一无二的红色精神底色,红色血脉在红歌的代代传唱中得以赓续。此外,倪馆长表示,金寨县立足于红色根基,通过举办红色主题文艺活动,传唱红色经典,感受革命豪情,让红色精神“唱”入人心。
探索发展路径,实践促进创新 “以山而生,以水而传”的大别山民歌,由上古时期的部落民谣发展演变而来,起源于人民的生活,是千千万万人脚下这片土地生长出的声音,以真诚和朴素为美,流溢鲜明地域特色,氤氲浓郁生活气息。
调研之初,团队成员走上街头深入群众,围绕对于大别山民歌的知晓度、印象感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满意程度以及对大别山民歌传承保护的意见建议等内容,采取自行填写或访谈形式开展问卷调研,面对面听取群众心声,提升群众对于大别山民歌的知晓度,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在河南省信阳市,团队成员调研走访了信阳市文化馆及信阳师范大学,就“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与守正创新”的主题进行了详细交流,当地民歌相关专家给予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
“任何艺术都是为社会服务的。”信阳师范大学作为大别山高校联盟的牵头院校,长期致力于大别山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信阳师范大学韩冰教授介绍了国家艺术基金“大别山民歌演唱人才培养”项目的具体建设方案。信阳市音乐协会主席刘洪奎老师以大别山民歌的艺术内涵为切入点,从大别山民歌的红色历史背景、发展演变以及传承融合三个方面为大别山民歌的发展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方法和建议。
“创新创作是文化传承的灵魂。”在六安市文化馆和金寨县文化馆,团队成员与馆内工作人员、民歌专家、非遗传承人展开“大别山民歌”专题对话研究会。专家们表示,唯有重焕创新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从传统的大别山民歌到“民歌+”的全新发展模式,从一成不变到与时俱进、取材时代和人民需要,文化工作者应当积极推动大别山民歌融合时代因子,重焕创新生机,为民歌“接地气、谋发展”创造一系列平台和发展机遇。
咏唱悠悠谣曲,感受民歌风韵 红色歌谣声声唱 革命精神代代传。座谈会之余,团队成员们在金寨县干部学院参与了大别山民歌学唱活动,领略大别山民歌的独特艺术魅力。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余述凡老师和金寨县音乐家协会主席杨进老师带领全体成员学唱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老一辈传承人、新一代传承人以及青年人齐声歌唱,唱出了淳朴的乡风,唱出了红色的光辉,唱出了希望的曙光。教唱结束后,团队成员对余述凡老师和杨进老师进行分组专访,在零距离接触中,学习民歌文化精髓。
“声”入群众润人心,团队成员走入山间乡村,前往麻埠镇桂花村与响洪甸村开展社区宣讲。通过此次宣讲,切实将大别山民歌及其红色基因“搬”进村里,“送”入寻常百姓家,激发广大群众爱红歌、唱红歌的热情,助力文化传承。
乘民歌之风,步红色霄云。于青山碧水间,唱一声民歌,解一段往事,诉一曲衷肠。实践没有止境,探索亦无止境。大别山之行已然结束,但大别山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仍在继续,作为新时代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应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红色描摹文化,以民歌氤氲内心,推动文化传承,促进高质量发展,唱响大别山,赓续红色记忆,传承民歌风韵!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赴河南信阳、安徽六安探索大别山民歌融合发展暑期社会实践团
责任编辑:沙辰辰 温绍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