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生态环境,护碧海蓝天
多彩大学生7月18日电(通讯员王梦琦)实施禁渔区、禁渔期制度是国家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是保护资源环境的长远之举。2023年7月8日至1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连云港市开展“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海洋渔业保护理念,探寻保护自然资源的真正意义。
7月8日,实践团队来到了连云港市赣榆区柘汪镇响石社区,活动伊始,团队于开展了“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的社区宣讲活动。连云港是一座拥有着广阔海域和漫长海岸线的海滨城市,汇聚“港、渔、景、岛、涂、能”等多种海洋资源,城海相融,山海相拥,丰富的海洋资源孕育了悠久独特的江海文化。团队成员了解当地基本情况后,走访当地退捕渔民,与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采访。通过交谈,团队成员了解到连云港渔业资源丰富,海鲜种类繁多,但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现象的发生,野生渔业资源急剧萎缩,为缓解资源压力,使海洋生态得到休养,伏季休渔制度进行全面实施。在此背景下,大批渔民退捕上岸。
然后,实践成员们通过线上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针对民众的海洋渔业保护意识开展的多形式问卷调查。此次问卷调查涵盖多个领域,如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海洋渔业保护政策,海洋保护建议等多个方面,更好了解民众对伏季休渔以及海洋渔业保护的了解程度,相关态度和建议,进一步分析出民众海洋环境保护意识的各方面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媛媛 摄)实践成员们通过前期问卷调查了解到大众对海洋渔业保护的真实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实践宣传计划,成员们制作了精美的PPT、相关视频和海报,热情邀请了赣榆区柘汪镇响石社区居民们参加一场保护海洋渔业宣讲活动。并发出为海洋伏季休渔制度介绍,严禁非法捕鱼的法律法规,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倡议。
7月15日,实践成员们来到连云港市东海县各大街道、乡村开展“江豚吹浪立,沙鸟得渔闲”活动,通过社区宣讲、口头采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向西双湖社区的广大居民们传播了禁渔知识。 禁渔制度是组成当今中国生态环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渔制度在我国主要指的是通过在水生生物的亲体繁殖期和幼体生长期采取限制捕捞活动等措施,达到维护水域生态平衡,水生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这对我国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前提,而经实践证明,在海洋、长江、珠江和黄河等水域实行的禁渔制度确实有效保护了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团队成员们于7月15日清晨7点准时来到了位于西双湖社区的湖滨花园小区进行宣讲。西双湖生态湿地保护区是国家4A景区,它水杉林色彩斑斓,湿地碧水荡漾,小岛生态优美。近年来,东海县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目前景区已形成“水景交融、绿色共享、人水和谐”的自然生态景观。在宣讲活动中,团队成员用ppt演示的方式重点向居民科普了禁渔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社区居民们认真听讲,积极响应,效果显著。
7月16日早晨,团队走访西双湖社区居委会,以期对西双湖的长期发展有了更深刻了解。工作人员介绍,东海县西双湖景区将始终坚持“湿地城市”发展理念,不断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商务服务、生态住宅”为一体的宜人新区。为了保护水域,西双湖将整体降低湖底标高,将地上湖变成地下湖,扩大库容。目前,西双湖景区已打造盛大的百合花园,百合花开、蓝天、碧水、金岛织就了“西双湖多碧水,百合花最幸福”的奇丽画卷,诠释“美丽中国”主题,为丰富东海旅游的又增添一张靓丽的名片。如今,西双湖景区蓬勃发展,城藉湖美、水借城秀,一个具有滨湖特色的生态新城呼之欲出。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采访了周女士,她长期生活在连云港东海县,对西双湖生态保护景区有着很深的感情。她说:“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西双湖边,西双湖像我们的家人一样。特别是到夏天,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在西双湖边玩水嬉戏,很是快乐。以前的西双湖只是一个大水塘,如今却成为了如此美丽的4A级风景保护区,我们居民们都十分欣喜……”风景宜人的西双湖景区承载了不止一代人的美好回忆。
美丽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居民的支持与配合。建设美丽城市,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切不可忽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海纳百川,向海而兴。连云港建设海洋事业,迸发蓝色力量,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推进全民爱海、建好“蓝色粮仓”的社会氛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寻共存之道,沃自然之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携手同行,逐梦渔业,蓝色发展,增添底色,呼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保护渔业资源中来,用实际行动传递海洋文明接力棒。
作者:王梦琦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