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古林草席:铺就千年华夏文明
1971年,考古专家们在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草席残片,由此证明宁波草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七千多年前。在宁波草席之中,黄古林地区草席编织技艺最为成熟,黄古林白麻筋草席质量又最为上乘,2023年7月3日,为了探究黄古林草席的千年历史,探寻草席背后的先民智慧,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习廉风之古,育新业之林”实践团队来到了以草席致富的仲一村进行实地调查。
在仲一村的青阳观里,实践团队通过参观青阳观中的草席非遗馆,逐步摸索出宁波草席的千年历史脉络。两千多年前,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称:“广德湖,自东汉以来有之,其广袤数万顷。”广德湖成湖于汉晋之际,唐朝时期被正式命名为广德湖。宋徽宗时,明州人废湖为田,过去烟波浩渺的广德湖顷刻之间被夷为平地。百姓很快发现,湖边的淤泥深厚不适宜水稻的生长,却方便了蔺草的种植。于是,广德湖畔的古林百姓开始了傍湖而居、种草编席的生活,万家做席的景象也慢慢形成。数千年来,古林百姓用小小的一根草编织出绵延千年的草席文化,书写了中国草编织工艺历史的无限辉煌。
作者:NBU赴古林实践小分队 张枳青 来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