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增强民族自信,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七届“大手牵小手”乡村振兴崇阳启明星志愿服务团队为洞泉小学学生带来“圆梦工程”优秀传统文化志愿服务课程《月到中秋分外明》,带领学生学习中秋节的来源、意义以及习俗,共同感受中秋节的民俗文化。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等。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赏月、吃月饼、看花灯等民俗自古便有,流传至今,经久不衰。从古至今,中秋节这一天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古代的文人雅士也会在中秋节这天吟诗作赋来表达心中的情感,具代表性的有苏轼的《水调歌头》和《中秋月》、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等经典诗篇。
传统习俗《月到中秋分外明》由崇阳启明星支教成员陈好男讲解。在课前,支教老师准备中秋节相关的古诗词,引导学生们从古人的文章中领略中秋节自古以来的魅力。老师还在网上收集不同地区度过中秋节的方式和照片,包括中国的南北方差异、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华人华侨的庆祝方式。支教老师还为巩固课堂知识,为学生专门布置课堂小测验检验学习成果。
7月27日,洞泉小学三年级学生迎来《月到中秋分外明》。学生跟随老师朗诵《水调歌头》,感受词人苏轼中秋之夜对家人的思念之情,体会中秋节对中国人从古至今的影响。支教老师陈好男向学生们讲解中秋节的由来、各种习俗。在讲解中秋节饮食习俗吃月饼的环节时学生们积极参与,分享自己喜欢的月饼种类,最受欢迎的是甜味的广式月饼和苏式月饼。在课堂的最后,支教老师分发课堂小测验,从学生们迅速完成并上交。据支教老师陈好男从作业批改情况看,这堂课学生们学得很认真。
课后,采访到课程主讲老师陈好男,她说道:“中秋节对全世界的华侨华人群体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有义务了解中秋节的起源、发展和习俗,在安享幸福生活的同时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让我们每个人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