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品吴音曼妙,赏苏绣之美:非遗守护正当时

“弹词丝弦,吴语软侬”,“针落鸟惊,绣成花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与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技艺独特,和苏州园林一同被赞为“苏州三绝”。为响应国家“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月3日至5日,7月9日至10日,江苏大学“姑苏里”暑期实践团队来到文化之乡——苏州,以苏州评弹与苏绣为调研对象,对相关博物馆,如苏州博物馆等进行参观学习,采访当地的苏绣手艺人,现场聆听苏州评弹表演,并在周围城市进行非遗文化进社区、进街道的宣传。通过欣赏和品悟非遗技艺的精湛技艺与匠心,探寻苏州非遗文化发展的新路径,并将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当代青年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聚集新的力量守护和赓续非遗文脉。
 
实地调研,领略非遗之美
 
“古意盈袖,丝线交错,绣出心声,传承千年。”为了近距离的体悟和感受苏绣这一非遗文化的魅力,管理学院“姑苏里”团队前往虎丘区绣馆街苏州中国刺绣艺术馆和苏州博物馆,深入了解苏绣技艺背景和知识,近距离欣赏精细雅致的、惟妙惟肖的苏绣作品。在参观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了苏绣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至今有近3000年的历史。苏绣有着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绣法“平、齐、和、光、顺、匀”,地方色彩浓郁。苏绣种类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其中又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苏绣展品题材不一,充分施展刺绣针法表现力的国画、油画、装饰画以及摄影的人物、山水、肖像、花鸟等题材的作品,丰富多彩。针法各展所长,效果各有其神,千姿百态,百花齐放。《金色的波斯猫》以摄影作品为题材,色彩层次丰富,线条收放自如,灵动活泼的波斯猫跃然画上,甚是可爱;《果盘与花篮》以比普通双面绣更细一倍的极细丝线,层层施色,使作品正反两面既异图案,又异丝理和色泽,栩栩如生;《姑苏繁华图》在清代徐扬画作的基础上,以刺绣新形式,展现出当时苏州“商贾辐辏,百货骈闻”的市井风情。河湖环抱,层峦点翠。河中舟楫云集,樯帆如林。街道上商肆鳞次栉比,游人如织,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色彩温润雅洁,气韵闳廓生动。丝绣表现城廓巍峨壮丽,舟楫历历如真,仿若亲临。博物馆中承载苏绣灵韵的细腻作品,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重现从选稿、上稿、勾稿、上绷、勾绷、配线、刺绣到装裱的苏绣制作工艺流程,传统刺绣工具织机的演变等,都记录了苏绣发展过程的点点滴滴。
 
“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石竹为绘,光影为景”。在苏州博物馆,团队成员走在这座结合了传统苏州建筑的“风雅之馆”中,在欣赏到姑苏历史文物的同时,感受着江南水乡的苏州园林建筑之美,对姑苏历史和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员们也注意到,新的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为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展示提供了更大空间,突破了传统博物馆“人—物”二元关系,逐渐实现由现实世界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包括多种多样文创产品,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实践的融合,让大众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精神之美,“走进家门”,也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都让团队成员们充分体悟到展品背后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非凡匠心。
 
“清音雅乐,悠扬顿挫,声韵传情,回味三省”。在姑苏区的苏州评弹博物馆,队员们则一同了解了与苏州评弹相关的背景与非遗文化背后的故事与知识。馆内以清代形式设立的书场,各代著名评弹艺人和如评弹孤本、脚本等的珍贵文史资料,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生前珍藏的评弹音像,以多种途径向队员们身临其境地展示了评弹历史发展全貌和名家流派表演特色,以全景画卷的形式将评弹艺术的历史演出场景和行业习俗映入成员们的眼帘。在重点陈列展示的同时,利用高科技手段让看似遥远的评弹技艺“走下云端”,贴近大众,又雅俗共赏。
 
寻访名家,挖掘苏绣背后的故事
 
为详细了解苏绣工艺在苏州当地的传承情况,团队成员来到绣馆,对中国刺绣艺术大师、中国工艺最高奖项“山花奖”获得者,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蔡梅英老师进行采访,共同交流探讨苏绣的保护传承现状,探索当代青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作用。团队在采访之前准备好了采访提纲,就工艺的制作流程手法,苏绣的价值、内涵,以及蔡梅英老师本人在从业过程中的难忘经历,以及当下非遗手艺的传承问题进行了交流、采访。从十五岁开始从事这项“针尖上的艺术”,到如今从业近四十年,蔡梅英老师凭借着对这门手艺的赤诚与热爱,坚守至今。在努力使苏绣技艺更趋精湛,发扬光大的同时,蔡老师也始终致力于使苏绣工艺真正走出国门,拥抱世界。采访中,她也这样说:“我作为我们中国刺绣界的一名代表,我觉得能够为苏绣、为中国传统文化添光添彩,是我作为一名手艺人的荣幸。所以无论到哪里,就是认真的、用心的。”蔡老师也在采访中谈到,尽管在过往她也面对许多的困境与挑战,但她永远觉得自己一直肩负着一种使命和责任。这些年来蔡老师与她的团队,也积极的参加各地的交流活动,始终坚定地走在传播和发展苏绣工艺的路上。最后,在交流之中,蔡老师也希望在未来可以继续与团队深入对苏绣宣传、保护的探索,珍惜新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坚信让自己的作品“开口讲话”,在校园和社会等多种场景下,为非遗文化寻找到新时代产业化的发展新路。
 
品吴侬软语,听音中雅意
 
体验是感受评弹技艺的一个必要方式。团队为了近距离体会苏州评弹的艺术感染力,了解苏州评弹的表演特点,走访当地热门的琵琶语评弹茶馆,进行现场的聆听、学习。成员们来到平江路,穿过苏州的古街古巷,走进琵琶语评弹茶馆,让曲曲评弹清音,从茶楼古朴的瓦当间到小巷的青石板上,穿过悠远的岁月,叩响心灵。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苏州话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团队成员听了《梅竹》《太湖美》《林冲踏雪》等曲目,通过体验,团队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评弹老师们在技艺的保护传承中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他们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当代非遗文化的传承风貌。
 
线上线下结合,推动非遗当下传承
 
经过在苏州实地的采访与调研后,团队更希望能将所见所闻的非遗文化传承现状、非遗文化背后的内涵与文化价值,进行广泛地推广与宣传。7月9号至10号,团队成员们走进海安市的隆政敬老院和常熟市的虞山街道社区向老人和居民们进行苏绣和苏州评弹的宣传。在现场,团队成员们为老人和居民们讲解苏绣和评弹文化,让社区居民在活动中领略文化之美,提升非遗文化认同感。
 
同时团队搭乘数字化快车,借力多媒体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在抖音、小红书和百度等平台上发布了本次团队非遗文化的体验之旅和非遗相关的宣传视频,拓宽宣传范围和广度,吸引大众的关注,让非遗能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
 
总结感悟
 
“走遍如画的江南,邂逅一场非遗之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浓厚的民族和地方文化,传承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苏绣与苏州评弹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但是不约而同地都在当下面临着时代变更后的传承问题。非遗文化的文脉想要在新时代赓续传承、迸发新的活力,就需要新一代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积极投身非遗文化传承事业,探索在城市中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当古老的非遗登上现代的舞台,唤起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承载的是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通过此次调研活动,我们逐渐体会到非遗特有的艺术魅力与宝贵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它“正如一颗被遗忘的种子,渴望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我们不希望非遗文化像戴望舒在《雨巷》中写到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相反,作为中华艺术的瑰宝,它应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芒,让更多的人见证其熠熠风采和多元魅力。我们在未来也要努力走进不同的群体,加强非遗文化的普及,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优势,为非遗文化的流传贡献智慧和力量!
时间:2023-07-26 作者:龚李琪 来源:多彩大学生网 关注:
  • 夏日志愿行,支教暖人心
  •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和瑰宝,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家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应试教育的大行其道,传统文化
  • 07-26
  • 走进秦艾,了解艾叶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