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访八百里水泊遗存水域 寻青头潜鸭栖息之地
2023年7月23日,曲阜师范大学“鸟瞰生态,泽披东平”生态保护综合实践团的成员们于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基地开展了第一站暑期实践活动。
“湖山上头别有湖,芰荷香气占仙都。”位于山东省东平县的东平湖又称“小洞庭”,为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东平湖不仅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还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湖泊,对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意义重大。近年来,东平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互融共促之路,在确保东平湖“一湖清水向北流”的同时,让群众共享生态空间、生态红利。在实践活动期间,团队成员通过探访相关部门、湿地公园等地,采访村民和村委会,从多方面研究当代人们对湿地以及生态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进一步向当地人民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初识东平湿地。首先,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与湿地公园,采访相关部门。据东平湖管理委员会介绍,东平县积极创建国家级美丽河湖,纵深开展东平湖综合整治行动,实施控砂禁石、封山育林、矿山生态修复、引水上山等工程,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东平良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态势,倡导树立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此外,东平县建设沿湖生态廊道101公里,完成荒山造林1.8万亩,修复湿地3.4万亩;团队成员在沿湖生态廊道观赏的同时深入了解东平生态环境与青头潜鸭栖息的关联,探寻湿地保护的历史,多方面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行完整解读,了解了东平绿色生态建设的全部过程。成员们走进生态东平,感受美好时代。当代东平建设更加展现其立足新战略定位,为持续打造造福人民的幸福湖,东平县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的辩证关系,推动产业发展与生态资源深度融合。
探访青头潜鸭。万物有灵,在东平湖湿地中,生活着全球极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潜鸭。团队成员来到湿地湖畔,穿戴好观鸟特殊服装设备,与东平摄影联盟一同探寻青头潜鸭的踪迹。清澈的湖水映照着蓝天白云,岸边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长焦相机,通过相机,在水草丰茂的湖中,成员们看到头顶泛着绿色光泽的青头潜鸭,正悠闲地在水面游来游去。环顾四周,湿地公园清新透彻,是生态旅游胜地,也是适宜青头潜鸭生活的修养圣地,用的是最天然的色彩。据介绍,青头潜鸭本是候鸟,冬天来到东平湖,夏天就会往北迁徙,而通过2022年夏季的普查,有346只成品鸭没有迁徙,成了“留鸟”。是什么让青头潜鸭留了下来?实践团成员总结道,青头潜鸭来到东平湖繁殖,与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的保护,与东平湖生态环境的提升有直接关系。稍作休整后,成员们向游客分发了保护湿地的宣传单,进行了一系列小问答,了解当地群众对湿地生态和鸟类保护的认知程度,并进行了科普。
大自然的馈赠赋予优良的生态基底,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枢纽和黄河流域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经过多年深度治理,湖域面貌焕然一新,水生态系统全面优化,生态物种得以恢复。据实践队员们了解到,除了青头潜鸭,东平湖自然保护区已有植物资源679种,野生动物78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种。东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以更宽视野、更高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按照国际标准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动物“安家”东平湖。
时间:2023-07-25 作者:李佳璐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鸟瞰生态,泽披东平”生态保护综合实践团 关注:
- 赓续浓厚书香气,丰盈苗侗文化情
-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星火智教,情暖苗兰”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23年7月16日抵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栽麻镇苗兰村,
- 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