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5日,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萌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天林乡五马村农耕文化博物馆参观学习农耕文化。散落在我国各地的农耕文化遗珍是我国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的历史文化瑰宝,农耕文化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萌芽”暑期实践队走进五马村进行农耕研学,去探寻先祖们寻求生存之道时所用的农具、农业技术发展、农作物选择和培育等的历史沿革。
一走进农耕文化博物馆,岁月沉淀下来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整个博物馆的建造结构类似于四周闭合而中间采用露天屋顶形式建造的客家土楼,场馆正中间以太极阴阳图为地形构造,一阴一阳分别培育有水稻和地瓜。这正是我们祖先创造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法则的直接体现,我感叹于先民们对于上天的敬畏,我想这便是我国传统农业之所以能够历经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先民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大自然也会给他们以丰厚的粮食回馈。

图为导游为实践队的队员们讲解农耕文化博物馆的基本知识。通讯员 刘周悦 摄
场馆内按照功能和类别分设有多个展馆单元,我们先走入的是陈列农具的场馆。中国古代农具和农业是同步生产的,距今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农具按照农业生产过程来划分,可以大致分为耕种、中耕、收获和加工这几种类别。放眼望去,它们静静地倚在墙边,似是饱经沧桑的老人正在歇息。它们默默无言地劳碌一生,成就了无数劳动人民的丰收,而此刻它们只是安静地望着我们。虽然现在农业的机械化普及程度已经很高了,但是在有些地区,传统农具仍然在发挥着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传统农具对于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要饮水思源。
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博物馆内的手工制品陈列馆。陶瓷、竹编、灯笼、剪纸……琳琅满目,让我感叹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了不起的匠人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智慧一脉相承,其背后的审美和文化价值源远流长,世代相传。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转动收谷机。通讯员 刘周悦 摄
我们实践队参观学习完陈列馆后就去和在馆内值守的陈阿姨和缪叔叔进行交流。陈阿姨说:“看到你们来,我们很高兴。现在愿意到乡下来的年轻娃儿不多了。”我不禁想到自己也只是在过年时才会回到老家的乡村,基本没有到过田地里。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在城市里出生、成长的孩子们都脱离土地太久了,五谷不分、蔬菜不识的现象普遍存在。他们对于种植农作物的过程,从未见过也从未了解过,他们会吟诵“粒粒皆辛苦”,但却不知为何“粒粒皆辛苦。”事实上,农耕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能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同时也能更好地赓续农耕文明。

图为实践队队员与农耕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交谈。通讯员 刘周悦 摄
人们在宇宙的恩典和大自然的滋养中不断繁衍进化,这一切的变化都来自于农耕文明的发展进步。现在,“乡村振兴”这一国家战略正在举全国之力进行全面推广,作为新时代新青年的我们更应该传承发展好农耕文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于农耕文化博物馆门前的合影。通讯员 刘周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