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从党走过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中、从党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领导的信念。为持续深化建党百年激发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党耀桑梓”实践团成员从全国各地探索红色资源,开展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广泛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传承红色基因,再迈红色征程。
存教育火种,燃民族希望。
成员陈芷通过参观四川省乐山市武汉大学西迁历史纪念馆,深刻领悟了武大师生热血丹心中的家国情怀。

1937年底,为躲避日军侵略,保护师生安全,当时的国立武汉大学校务委员会决定西迁,并选定四川乐山作为当时的临时校区。经过几个月的水路搬迁,武汉大学的师生从武汉经宜昌、巴东、四川万县、重庆、宜宾抵达乐山。在炮火的摧残下,武大师生一步步走来,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武大西迁乐山的八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黑暗、最血腥的八年,也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其艰难的时期,师生们用“八宝饭”充饥,把报纸当鞋垫,他们受到“疤病”的滋扰,又得面对国民党特务的百般刁难,而“八一九大空袭”造成的巨大伤亡则成为他们心中不能磨灭的伤痛……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全国师生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创造了中国高校教育的辉煌!

在高校内迁过程中,广大知识分子和学生表现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高校内迁行动使得近代中国为数不多、规模不大的高等教育资源被保护下来,促进并推动了大后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抗战和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的高校内迁是一项重要的历史事件。高校内迁保留了近代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一笔。

在参观的最后,陈芷总结道:“对英雄的礼赞永不褪色,对家国的情怀永不过时。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信念如磐,一脉相承。红色记忆助我们回顾来时路,也激励人们更有动力地奔赴眼前民族复兴的大好前途。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将红色基因涅槃创新,赓续民族精神,是新时代青年谱写的答卷。”
缅怀英烈砺初心,继承遗志践使命
成员曾歆铭来到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南京街追歼战烈士纪念塔开展党史学习,深入了解云南革命光辉历史,感受革命年代英雄烈士的无畏奉献精神。
2008年10月20日,南京街追歼战烈士纪念塔被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进古城镇南京街追歼战革命烈士陵园,庄严的烈士塔周围绿树成荫,塔顶的红色五角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


曾歆铭同学谈到这次实践活动,自己亲身瞻仰了革命纪念碑,重温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全身心地融入到了红色文化中。走过战斗遗址,登上纪念碑的高台,看着高耸的纪念碑,上面的红色五角星熠熠生,自己加深了对这场战斗的理解,越发感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人民军队的伟大。

1950年2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37师师长周学义率领110团、109团的部分官兵400多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级队配合下,长距离追击由元江逃往镇沅方向的国民党第8军残部170师。2月3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昼夜兼程,轻装疾进,在镇沅县新抚区南京街追上妄图取道滇西南逃往境外的国民党军残部官兵3000余人。在地方武装、民兵、群众的有力配合下,千2月3日 在镇沅县新抚区南京街追上逃敌3000余人。 敌人凭借着有利地形,顽固抵抗。解放军英勇善战,多次向残军发占踞的阵地反机。金图打悉热具夺路而逃。4日上年结束井取得战斗胜利,留下残敖全部被歼,共毙敌近100人,俘敌300多人,我方牺牲18人,其中解放军战士17人,民兵1人。


活动最后,曾歆铭同志领学了习近平总书记《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重要讲话精神。曾歆铭同学认为,在今后的党史学习教育中,坚决按照总书记要求,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向身边同学推广红色资源、红色风景,赓续红色血脉,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不断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在阅读中领悟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促进学用结合,真正做到筑牢思想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握思想之舵,实现自我提升。通过此次学习活动,团队成员体悟了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当代青年应当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将红色精神作为当代青年奋勇向前的不竭精神动力。之后,团队成员也将开展宣传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史,引导青年学生铭记历史、传承使命,凝聚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