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滨州1月6日电(通讯员 李玉佳)为更好的探究县城在城镇化中发挥的重要地位与作用,1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日新月著”社会实践队前往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堤圈村进行线上采访和实地调研。
纵观古今,中国一直是郡县社会。古有《史记》记载: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进入新时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一系列政策的不断落实,乡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地乡村县城也随之转型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结合处,也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连接点,更是实现共同富裕重要的承载地。因此,深入农村,调查农村及其周围乡镇的变化,从而进一步了解县城在城市化中的作用就十分有必要。
实践队员进入堤圈村后,首先向村支书了解了村落的基本情况。堤圈村,地理位置位于镇政府西南3公里,海天大道以北,总人口1410人,耕地面积1500亩,与中管区、南管区、北管区相邻,濒临徒骇河,自然环境优美,地理条件优越。同时,该村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尊师重教,人才辈出。堤圈村更有渔鼓戏、鸳鸯嫁老雕、徐氏中医正骨、泰山奶奶传说等民俗文化,这些都为堤圈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村庄附近有冬枣生态旅游区、秦口河水利风景区、沾化区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冬枣、白山羊、虾皮等特产。

图为堤圈村街景。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李玉佳 摄
随后,实践队员深入堤圈村,实地考察了堤圈村的基础设施与环境。堤圈村内分布着多个文化健身广场,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村民娱乐健身的要求。同时,村落内部卫生院,村委会位于村内,设施齐全,有人员轮值值班,保证村庄人民的医疗卫生以及生产生活问题能够得到最及时的解决。寻绕四周,实践队员发现,近几年,堤圈村不断发展,修建了柏油马路,建立了家纺纺织基地。不仅有利于村落的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更有利于村落产业的发展与对外联系。
乡村环境的有效改善,设施体系的不断完善,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的不断强化,都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堤圈村的发展重在加快完善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推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新实践,打造绿色低碳城乡空间,推进生态价值的多元化转换。在对村民的采访中实践队员也得知,虽然堤圈村生态环境良好,特色产业发展势态良好,不少村民在经营相关特色农产品产业,但是在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部分产业向县城进行产业转移,村民也会向县城或者大城市外迁,以获得更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和生活条件。
图为实践队成员对村民进行线上采访调查。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李玉佳 摄
随着县城条件的不断发展,县城对周围村庄居民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像堤圈村这样向县城转移的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这给县城城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机遇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挑战。对于县城来说,核心问题有四个:第一,县域城镇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相对于较大城市,县域城镇人口聚集能力较低。县级城市对精英人口吸纳能力不足。在外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大多数选择留在就读城市或更大的城市,较少回到县级城市;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精英也大多进入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大中城市。第二,现有发展模式较难持续,县域经济转型压力较大。县域经济传统产业占比高,产业层次相对较低,竞争力不强,形成城强产弱的局面。第三,县城设施供给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虽然城市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但相对于快速集聚的人口,设施配套仍有不少缺欠。第四,公共资源配置城乡不均衡。类似于教育资源“乡村弱”和“县城挤”的矛盾仍然存在,在县域内公共资源在城乡间的配置不均衡状态仍较突出。这些问题都亟待政府解决。

图为沾化区县城居民休闲场地。多彩大学生网通讯员 李玉佳 摄
展望未来,县城发展之路漫漫,但当党员与群众的信念的点点星光,汇聚成炬火,展现出伟大的中国力量,我们又何惧未来漫漫,前路茫茫。我们坚信,随着政府做强做实县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坚持走“产城一体、融合发展”道路,积极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县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积极发展新业态,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并进。并且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与品质提升与城乡融合发展。定能赋予县域更充分的自主性、更充分的政策转化权、更充分的资源整合权,整体谋划推进县、乡村发展,实现功能衔接、优劣互补。从而促进城镇化的不断发展。
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队员通过对堤圈村的实地调研走访切实了解到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崭新面貌和县城在推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必要作用。这也激起了实践队员们的深刻思考和交流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实践队员们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县城发展之路虽然遥远,但只要当代青年怀着希望,坚定地跟随党走向前方,敢于翻越高山险阻,终能同鲲鹏般扶摇直上,到达成功的终点,为乡村振兴、县城发展和国家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