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白抑扬含顿挫,仁腔委婉透激昂 (通讯员 张嘉慧)为响应党的二十大文化自信自强号召,为更好地践行促进儒学文化的转化应用和走出去的具体实践道路,2022年1月3日,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杏坛春雨入乡土,犁牛勤耕承乡髓”调研实践小组深入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吉林省、湖北省、浙江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八个省份,开展寒假社会实践第一次实践。本次实践探寻了儒家“仁”文化和家乡戏剧文化,发掘两者的共生性,更好的拓宽了儒学和家乡文化传播度。
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再一次强调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其地位显得尤为突出。通过对前期发放的调差问卷的数据分析,队员们发现大部分居民没有意识到儒家文化和家乡文化存在共生性,没有发觉家乡文化中有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居民们认为影响家乡文化淡薄的因素纷繁复杂,居民们认为生活节奏过快,无暇顾及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由此,队员们认识到更应该做好儒家思想的宣传活动,并通过活动让人们对自己家乡文化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把自己家乡文化传承下去。
荆楚大地,登山小鲁社会实践小组队员梅捷前往湖北黄冈,采用线上检索和线下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梅捷发现湖北人对戏剧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黄梅戏女驸马,“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的音调一响,不少湖北人就会跟着哼唱起来。在实地的走访中梅捷了解到:当今人们对仁的思想观念存有不重视的情况,很多人甚至说不出一句论语中包含有仁思想的语句。面对家乡的黄梅戏,人们仅仅把它当做消遣的工具,却忽略了它本身的文化交流价值。针对这一现状,队员梅捷专门制作了“仁”和黄梅戏的短视频,并投稿到家乡的微信公众号,来唤起群众的文化“DNA”。
图为队员梅捷普及儒家文化 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社会实践小组队员张嘉慧、杨欣蕊、李润硕前往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山东省,深入青岛市和德州市多个社区,通过访谈填写问卷形式开展儒家“仁”文化和家乡戏剧文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实践活动。其中实践队青岛小队在庄里头小区采访到了胶州茂腔的热爱者付女士,队员与付女士共同探讨了茂腔中经典曲目《罗衫记》,共同重温了徐继祖惩凶认母、情理归一的动人故事。随后队员们也向付女士讲述了儒家文化的“仁”对于个人有止恶扬善,修身养性的作用;对于社会有着安邦定国,实现国家富强文明和谐的作用。展示了儒家文化早已潜移默化深入当地。付女士听后表示之前从未注意儒家潜移默化的影响,听讲解后付女士意识到儒家文化和家乡文化存在着共生性,在传承保护自己家乡的茂腔文化同时,也是在传播着我们中华文明儒家文化的“仁”的思想。
巴山蜀水,天府之国社会实践小组曾洁等部分成员来到四川省进行参观和调研。1月3日上午四川省队员们通过对随机路人访谈,调查问卷的发放。发现民众很少用行动接受儒家文化教育,践行儒家文化精神传统,大多数仍是口头形式化的传承,行动跟不上思想。据此,实践队队员们调研与宣传推广相结合,为大众普及儒家文化中“仁”思想。实践队队员宣讲时用故事带入场景,用视频增加乐趣,教小朋友们写、读论语中仁的句子。使广大民众有故事可述、有知识可讲,从而更好的拓宽儒学文化传播度。
图为小朋友在写论语句子。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为实现继承保护家乡文化,1月3号下午,调研实践队部分成员来到四川省雅安市川剧艺术博物馆进行参观和调研。在参观完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套打后,队员在博物馆周围对路人进行访谈,队员给民众观看川剧剧目《宋襄之仁》。一方面对川剧文化进行讲解,另一方面选取主题思想为“仁”的剧目,对剧中“仁”的体现进行分析,加强大众对儒家文化“仁”的理解。经过一天的调研和实践队员曾洁总结到:“新时代青年应以仁为己任,切实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做好家乡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图为队员曾洁向市民讲解川剧文化 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才子佳人,钟灵毓秀社会实践小组屠陈恋等部分成员来到浙江省嘉兴市。1月3日上午,实践队队员走访了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湾里村的一个戏台,从村民口中了解到,听戏的大多都是老人,年轻人因工作忙等原因对听戏不感兴趣。大多数老年人最喜欢听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和《仁医寸心》。当问到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两部剧的时候,老人们的话有些含糊不清,大概是一直存在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仁义情怀。
图为实践队参观乌镇古戏台的花鼓戏。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1月3日下午,实践队又去参观了浙江省嘉兴市乌镇镇的戏台。实践队从当地一些店主口中得知,古戏台从早上八点一直到晚上十点,每逢整点都有一场演出,大多数时候来观看的人比较少,但是疫情放开以后,明显比以前热闹了一些。来乌镇看戏的大多是游客为主,人多时总有喧哗声,这就导致戏台前很少有人愿意耐心地听完一场戏。
实践队队员结束了一天的走访,大概了解了浙江省的戏剧文化,以及当地人对于本地戏剧的看法。看戏的中老年人他们大多注重戏剧中所体现的仁义,即当地人口中的“好人好事”,人与人之间的体谅与同情也是儒家文化中“仁”的体现。浙江的戏剧表演也算得上是发扬儒家文化的一个优秀的载体。
内心存仁,从小抓起巴尔扎克曾言:潇洒的风度和幽雅的谈吐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从摇篮时期起 就开始教育培养出来的。为促进更多小朋友了解儒家“仁”文化和家乡戏剧文化,队员丁萍、张文宁、韦邱娜分别前往安徽省、山东省、广西省为学龄前儿童传授儒家知识。鉴于学龄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与成年人略有差异,队员们从脍炙人口的儒家故事讲起,吸引小朋友们的兴趣,通过做游戏的方式加深小朋友们对于《论语》经典句子的认识。队员张文宁还教授小朋友鞠躬、握手等礼仪,背诵《弟子规》让小朋友们从小内心存仁。韦邱娜还向小朋友们播放了幼儿版桂剧中传统剧目《千年灵渠》。
本次实践在小朋友心里播下一颗儒学的种子,让小朋友对家乡的戏剧有了初步印象,为弘扬中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机活力。
小朋友观看儒家故事 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根据属地疫情防控的要求,队员李禹潼和刘春妍采用通过腾讯会议的方式对吉林省和辽宁省进行线上调研。在会议召开前,队员们现在网络上发放问卷调查,根据后台的数据。分析反映出来的情况,适时调整实践策略。并通过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对会议进行预热。会议伊始,队员们先以自己家乡的豫剧和吉剧为切入点,激起群众共情。随后队员们有阐释了儒家思想中“仁”一字的本质及其含义,讲述了“仁”是一种发自内心,反映自我的意识情感,质朴而原始。通过队员的讲解,各位同志都收获颇丰,意识到需要大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弘扬自爱自敬为核心的修己之学,也对自己家乡戏剧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总体达到宣讲的目的。
图为队员李禹潼线上宣讲“仁”文化 通讯员 张嘉慧 供图
本次实践的圆满成功为整个寒假社会实践拉开了良好的序幕。习主席说过,“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历史是让我们铭记的,未来是让我们开创的;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儒家文化他本身就相当于一座警钟,一位先贤,给予后人警示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