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大吉沙是广州市黄埔水域的一个小小江心岛,与长洲岛、黄埔港对望,岛的周边有很多自然形成的小沙洲。2018年,黄埔区对大吉沙岛及白兔沙岛实施了土地综合升级整治,计划将整岛打造为集农业、旅游、文化与一体的现代田园综合体。目前,大吉沙岛的建设颇具成效,被称为热闹城市里的“世外桃源”。
7月21日-22日,广东财经大学“大吉大利队”开展以“多彩乡村——弘扬岭南文化”为题的暑期三下乡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大吉沙岛,深入了解当地可持续发展条件,提高对乡村振兴发展流程的了解程度,积极思考及探索更有效的乡村发展模式
一、环岛调查
大吉沙岛是一个江心小岛,队员们乘船上岛,沿途可见货船和吊臂在工作。上岛后,我们首先环岛游览,午后的大吉沙岛是宁静祥和的:蓝天白云,荡漾的江水,微风拂过夏收后的稻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改造后的美丽都市锦田画卷。
在环岛游览过程中,我们对来往游客进行关于大吉沙岛游览体验的问卷调查。一位带朋友来岛游玩的游客姐姐告诉我们:她从大吉沙岛改造初期就来过好几次,每一次都有不一样的变化;带学生来大吉沙岛拍摄的思想教育课的老师也认为,大吉沙岛的袁隆平试验田及衍生景点十分具有教育意义,这为学生们培养珍爱粮食方面的思想教育提供一个了很好的机会。
二、干部采访
随后,我们联系到了当地党支部书记与经济合作社社长进行采访。利书记向我们介绍道,以前当地都是靠耕田为生,现在的年轻人全部出去打工,农田出租给黄埔文化集团,但年轻人也可以留下来打工,实现双收入,这是政府的扶贫计划。
同时在政府调研时,发现以前的路有安全隐患,然后出钱修新路,新路没以前那么拥挤,车也没有那么多,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改进。社长对道路的建设也很满意,他对我们说,“道路通了,人就多了。”
但由于江心岛的地理条件制约,还是存在卫生医疗方面等不便问题。社长告诉我们,考虑到大吉沙岛教育、医疗、交通不方便,现在区政府是想把大吉沙岛的居民置换到萝岗区。但是部分居民们不太愿意,尤其是老居民有一种情怀,不愿意出去,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去到那边就业解决不了,可在这边可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此,老居民的安置问题无疑是大吉沙岛发展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在与社长和利书记的交流中,我们更加具体地了解到大吉沙岛的发展现状和不同主体对大吉沙岛发展规划的不同看法,愈加全面地认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三、走访助农中心
最后,我们与大吉沙助农综合服务中心取得联系,并就大吉沙岛的改造现状和发展方向进行交流。助农中心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助农中心将作为整合各方力量的新阵地,突出“为农”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等全方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服务中心将作为桥梁,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助农增收。”
与此同时,服务中心还提供系列社区服务:一方面,开展儿童、青少年、妇女、长者、残障人士、特殊家庭等农村地区基础性服务;另一方面,组织培育本村社工、志愿者队伍,开展自助互助服务。而在中心内,设有大吉沙课堂、村民议事厅,旨在宣传倡导村规民约等文明公约,营造乡风文明氛围的同时,作为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场所。
助农服务中心响应号召,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在大吉沙岛原有生态和隆平国际现代农业公园品牌上不断挖掘新活力点,为大吉沙岛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本次实地调研大吉沙岛,我们深入了解了大吉沙岛乡村振兴的进程,全面认识了大吉沙岛目前乡村振兴进一步深入发展的现状,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模式探索之路的艰辛。
作为青年大学生,我们获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条件后,将会利用新媒体技术等手段助销当地农产品、宣传当地特色旅游产业,助力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的推进。我们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吉沙岛目前的发展阻碍提出相关可行对策,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