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云锦 匠心之美

锦绣云锦 匠心之美
—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江苏省调研暑期实践团
8月8日,实践团参观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南京云锦博物馆展示着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以及中国少数民族织锦等,1500多年手工织造历史的南京云锦,以特殊的浮雕、镶嵌技艺,表达出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云锦博物馆还与大、中、小学及一些部队、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教育共建关系,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如在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举办云锦专题讲座,宣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激发了大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看云锦非遗展品,悟中华文明博大。为了亲身领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的独特魅力,欣赏绚烂的云锦艺术品,了解源远流长的云锦历史,体验精湛的织造工序,感受驰名中外的“南京城市名片”。
南京云锦博物馆,馆藏近千件云锦文物及相关实物,是中国传统审美和高端纺织品织造技艺展示的窗口,它展示着云锦织造工艺、明清云锦精品实物以及中国古代丝织文物复制品等。一排排用云锦做的服装琳琅满目,富贵典雅;一件件纯手工织造的美妙作品,浮雕特殊,镶嵌技艺醇熟,色彩浓艳庄重,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它们表达了特殊的审美境界和文化艺术魅力,展示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云锦博物馆的一楼展厅中央摆放着一架巨大的全部用木头做成的木机妆花手工纺织机。真没想到,一个用木头做的纺织机居然能做出光洁绚丽的云锦,而且一直以其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传承至今没有被现代机器所替代,成为我国丝织史上绝无仅有的古代织锦的“活化石”。这种保持着传统的特色和独特的手工织造技艺,目前还无法用现代机器所替代,真可谓“寸锦寸金”的珍贵,展示着非遗工艺的匠人、匠心、匠魂。
云锦博物馆三楼是中华织锦村,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以及民族服饰、生活用品等。四楼为云锦服饰及少数民族服饰展示大厅。
博物馆展出的历代丝绸文物和资料,时间跨度从战国到当代,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密切关系,有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互助知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博物馆独立的展馆和广场也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场所,切实发挥“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作用,为民族文化宣传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继承传统的目的在于创新,在于今用,在于能更好地适应当代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云锦美丽的色彩、漂亮的成衣就是体现。这种追求不会受对象和时空的限制,再过许多年,它的价值依然存在。
至此,实践团成员的社会实践之旅正式结束。行走在南京各大非遗博物馆让实践团成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瑰丽,感受到了中国古人精深的智慧,感受了现代科技与古代美学的交融,将为中华文化的非遗工作作出一份努力,发扬其生命力。
                                                                                                                                                                                                                   (机械工程学院/叶婧雯)
赏南京云锦 品非遗文化
最后一天我们来到了南京云锦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很多云锦的复制品和传世品,让我们领略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别具一格的审美。
博物馆的门楼很气派,像古代的宫殿一般,正门还挂有江泽民提的“南京云锦研究所”的牌匾。展区集中于二楼,展示了从古至今的云锦作品,有龙袍、布匹,甚至还有传世品。除此之外,展区内还有很多架制作云锦的机器,全是手工的,尽管馆内很嘈杂,但制作的师傅仍然专心于他的工作,也许正是工匠们有这种愿意精心的匠心精神,我们的非遗文化才能不断传承下去。
  我们的南京非遗之旅就此画下句号了,但我们对非遗的关注不会结束,希望非遗能一代一代永不停歇地传承下去。
                                                                                                                                                                                                                          (外语学院/朱文俊)
锦绣花楼诉旧时
八月八日,我随实践团一同来到了位于南京市建邺区的丝绸博物馆。刚刚走近,我便为其门口写着“江宁织造”四个大字的牌坊发出连声惊叹。雕梁绣柱,高大雄伟,蔚为壮观,展现着中国古代人民卓越的艺术追求。走入馆中,库缎、妆花等绫罗绸缎美不胜收;龙袍、官服上的刺绣精巧华丽。每一个展窗都让我忍不住久久驻足。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馆内展览的数台花楼机。其特别之处在于,花楼机并不是无声地立在那,而是有匠人正在其上操作。一人在上提综开口,一人在下投梭打纬。花楼机吱吱呀呀的运作声,混杂着匠人们聊家常的欢声,历史书上“缲丝鸣机杼”五个字瞬间有了生命。博物馆不大,我们却游览了足足一个上午,每个人都被丝绸背后古代匠人们在美学上的登峰造极和手工业者的精益求精所震撼、鼓舞。
                                                                                                                                                                                                                          (外语学院/曹雨珊)
 
时间:2022-08-23 作者:叶婧雯 朱文俊 曹雨珊 来源:东华大学践团 关注:
  • 淮师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
  • 淮师三下乡:追溯红色记忆
  • 为追溯红色记忆,体悟红色文化,团队成员踏上追忆红色历史文献的道路,来到位于合肥市的安徽省图书馆。
  • 08-23
  • 传承民族技艺  探寻蓝白之美
  • 传承民族技艺 探寻蓝白之美
  • 为研究活态性理论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适用性,利用新媒体结合文创设计制作,促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与发
  • 08-23
  • 锦绣云锦 匠心之美
  • 8月8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江苏省调研暑期实践团参观了中国南京云锦博物馆。
  • 08-23
  • 以大学生鲜活之精神,助力乡村之振兴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江苏学子三下乡:乡村振兴进行中
  • 为了解乡村振兴策略在一线的落实情况,同时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公众服务意识,8月20日起,江苏科技大学伯藜学社组成实践团
  • 08-23
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