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走马观花变沉浸闯关:我们把痛点做成“游戏任务
“原来20分钟就逛完的展厅,现在孩子拉着我们玩了整整一小时!”7月15日,在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位家长对南京审计大学国际联合审计学院“扬韵洄澜”社会实践小分队竖起了大拇指。团队负责人李胜熙介绍,针对青少年研学“看完就走、记不住也留不下”的普遍痛点,小分队历时20天,把竹刻、绒花、雕版印刷等6项扬州非遗搬进了一本《扬州非遗互动研学手册》,用闯关任务、二维码视频把文化体验做成“通关游戏”。
二、镜头对准非遗技艺:团队成员在场馆内捕捉文化细节
近日来,“扬韵洄澜”小分队成员手持设备穿梭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和扬州非遗珍宝馆的各个非遗展区,聚焦雕版印刷的刻刀流转、绒花的丝线缠绕、漆扇的描金勾勒等细节,用镜头记录非遗技艺的精妙。
为了让静态展品在手册中“活”起来,成员们反复拍摄竹刻扇子的“刷印、套色”流程,单是一个油墨均匀涂抹的镜头就重拍了8遍;在记录雕版印刷印章制作时,有人蹲在传承人身边近1小时,只为捕捉从写字到篆刻的完整过程。这些现场拍摄的素材,最终被剪辑成34秒的宣传视频,非遗相关视频嵌入手册二维码,让青少年在扫码观看时能更直观理解技艺原理。
实测数据显示,结合现场拍摄素材设计的互动内容,让游客平均停留时长有所提升。
三、二维码让展品“开口说话”:00后团队把课堂搬进短视频
为了让静态展品“活”起来,团队拍摄了扬州非遗珍宝馆中漆器的展示视频。扫码后,视频中展示了数十种不同类型的扬州漆器。
四、从扬州出发:把案例写进江苏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库
7月30日,团队在扬州东关街举办成果汇报会。下一步,小分队将把手册设计规范、二维码模块开发文档打包开源,争取纳入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案例库。
文字作者:李胜熙,杨景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