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与君相逢 ——调研王尽美革命事迹纪实
一、寻访革命足迹:从文献到实地的全方位调研
2025年7月17日至7月26日,作为“红脉新章”团队的一员,我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深度调研活动。调研分为四个阶段:理论了解、考察准备、实地调研和总结感悟。
在理论了解阶段,我通过《一大前后》《新青年》等文献资料,《1921点亮中国》等纪录片,系统学习了王尽美同志的生平事迹。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年仅23岁的他作为山东代表出席了中共一大,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27岁便英年早逝。
考察准备阶段,我详细规划了调研路线。王尽美故居位于山东省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是一座三间土墙草房,原为地主“见山堂”柴园偏房,1960年修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则包括故居、纪念馆等多个教学点,建筑面积达2.4万平方米。
实地调研阶段,我重点考察了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的三个陈列室。第一陈列室“少年立志,救国拯民”展现了王尽美从贫苦农家子弟成长为革命者的历程;第二陈列室“坚定信仰,参与建党”记录了他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第三陈列室“献身工运,倾力统战”展示了他领导工人运动和统战工作的卓越贡献。
二、感悟革命精神:一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在调研过程中,我被王尽美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这位出身贫寒的革命者,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深刻体会到底层百姓的艰辛。母亲讲述的英雄故事,在他心中播下了追求公平正义的种子。年少离家的他赋诗明志:“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一腔热血。
“王尽美同志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这对他的人格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我在调研笔记中写道,“革命文化的熏陶和历史事件的激发,加速了他思想的升华,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李大钊是王尽美走上革命道路的引路人。在北大“亢慕义斋”的参观经历,让他对李大钊等革命先驱的大无畏精神深感敬佩。此后,他与邓恩铭等志同道合的战友一起,创办《励新》半月刊,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为山东党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我注意到,即使在身患肺结核的情况下,王尽美仍坚持工作,奔走于济南、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正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动体现。
三、传承红色基因:新时代青年的思考与担当
通过深入调研,我总结出王尽美革命精神的四个核心内涵:追求真理、信念坚定;忠诚为党、坚守初心;艰苦奋斗、敢于斗争;鞠躬尽瘁、尽善尽美。这些品质与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伟大建党精神高度契合。
“只有穿透历史的烟云,才能看清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
“那一扇并不宽敞的木门,开启了古老中国走向新生的壮阔征程;那一叶吃水不深的红船,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梦想。”
调研也引发了我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入思考。我认为,关键在于: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指导;有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有一支忠诚于党的使命的干部队伍;有严明的纪律规矩意识。
在调研反思中,我非常遗憾未能走遍王尽美的全部革命足迹,但这次经历已让我受益匪浅。“王尽美同志用他短暂而光辉的革命历程向我们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大力弘扬尽美革命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斯人已去,风范长存。通过这次调研,我不仅系统梳理了王尽美的革命事迹,更深刻感悟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我认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教诲,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后记)本次调研活动得到了诸城市有关部门和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的大力支持。参考了《一大前后》《中共一大代表沉浮录》等14部文献资料,确保了调研的学术性和准确性。调研员在调研过程中深受教育,表示要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奋进动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