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光热生辉,点绿成金——看安吉能源集约节约如何书写“两山”新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3 阅读: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美青传湖州实践队

光热生辉,点绿成金——看安吉能源集约节约如何书写“两山”新答卷

导语
  自200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以来,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路径,以生态发展为重要抓手,在可持续发展征程中稳步迈进。2025年7月,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美青传实践队湖州分队,秉持“理解当代中国,讲好美丽浙江故事”的行动理念,聚焦湖州安吉,深入探寻安吉在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方面的探索路径,助力理解绿色发展模式下的浙江实践。
引言
  为深入探究两山理念在安吉的实践,我们探访了两大行业标杆:
  中机国能安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在920余亩土地上编织“阳光与作物共生”的立体蓝图,让每寸土地迸发绿电与丰收的双重能量;
  安吉国丰热电有限公司——将22万吨农林废弃物炼成电与热,用超低排放技术书写“变废为宝”的循环经济答卷。

光伏篇:阳光的"精打细算"

  在安吉县梅溪镇红庙村的广袤土地上,中机国能安吉光伏发电有限公司的21.9153MW农光互补项目如同一家“阳光银行”,将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阳光的精准捕捉
  这里的每一块光伏板都是高效的"捕光能手"。通过精心设计的排列组合,阳光被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电能。2024年,这片"阳光农场"发电2389万度,足以满足上万户家庭的年用电需求。
土地的立体经营
  光伏板下别有洞天。在距地面2.5米的空间里,水栀子、黄芩、石榴和金银花等喜阴作物郁郁葱葱。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创新模式,让同一块土地实现了双重产出。
智慧的运维管理
  
项目运用智能化手段实现精细化管理。通过远程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掌握每块光伏板的工作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这种高效的运维方式,使得设备维护成本仅占总投入的1.2%。
绿色的循环经济
  
截至2024年,项目已累计发电超过2亿度,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0.2万吨。这些清洁电力不仅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火,更守护着安吉的绿水青山。板下种植的中药材,也为当地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中机国能安吉光伏项目用实践证明:能源转型不是简单的技术替代,而是通过系统优化实现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当阳光穿过光伏板,照亮板下茁壮生长的黄芩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清洁电力,更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智慧。

热电篇:废弃物的"重生之旅"
  竹烬涅槃生暖意,千企万户沐春晖。在安吉的翠竹云海中,安吉国丰热电有限公司(简称“国丰热电”)以“竹”为笔,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电能,成为安吉生态价值转化的创新标杆。
农林废料变身绿色煤炭
  安吉竹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量竹粉、竹屑堆积,同时农业生产也留下了秸秆等副产品。国丰热电以“吃干榨净”的循环理念将这些农林残余转化为能源基石——通过公开招标建立规模化收储运体系,使每年预计22万吨竹粉、园林树枝等生物质燃料(折标煤8.83万吨)精准入炉。让传统填埋焚烧的废弃物,成为驱动热电联产的“绿色煤炭”。
技术升级守护绿水青山
  国丰热电采用热效率为90.7%的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竹木废料同步产出电能和热能,炉渣碳含量低至0.61%。与此同时,半干法脱硫+SCR脱硝+布袋除尘技术链使得粉尘、SO2、NOx浓度优于国家超低排放标准。整体工程预计年减排CO226万吨,推动安吉实现“碳中和”目标。
循环经济促进惠企惠民
  国丰热电为企业减负,为农民增收,为生态增值。铺设管网覆盖孝丰4大工业区,淘汰100余台小锅炉,为竹地板、凉席等企业提供稳定低价蒸汽,用能成本降低30%;“订单林业”年收购竹废料2.2万吨,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千万元,形成“资源利用-产业升级-农民增收”闭环;炉渣用于铺路建材,飞灰还田沃土,实现“供能-治污-资源再生”三重效益。
总结
  中机国能的光伏矩阵与国丰热电的循环工程,共同描绘出安吉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生动图景。在这里,阳光被精准"储蓄",废弃物被彻底"唤醒",每一份资源都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实现价值倍增。这种"空间复用、能源循环、效益叠加"的发展模式,不仅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的实践路径。
结语
  当阳光与竹屑都被赋予新的使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县域的转型探索,更是整个国家推进"双碳"战略的生动实践。这启示我们:真正的现代化,在于用创新唤醒每一份资源的潜能,用智慧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天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美美与共。在这条绿色发展之路上,安吉的故事还在继续,而它的启示已然照亮远方。
                                                                                                                                                                                                                                                             撰稿 | 沈诗韵 李一可 洪沛淇
                                                                                                                                                                                                                                                             摄影 | 汪笑宇  洪沛淇      

                                                                                                                                                                                                                                                             编辑 | 余梓源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