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赓续箐苗古韵,绸缪地灾未萌”:成理学子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送进箐苗村寨

    发布时间:2025-09-08 阅读:
    来源:通讯员:孙琬蕊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赓续箐苗古韵,绸缪地灾未萌”社会实践团队
  成都理工大学8月27日讯(通讯员孙琬蕊)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响应2025年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赓续箐苗古韵,绸缪地灾未萌”社会实践团队,于8月21日至27日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高兴村。本次实践由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范海经老师带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赖琪毅老师全程提供专业指导。
  非遗传承:触摸箐苗文化根脉,感受民族记忆温度
  实践团队于8月21日抵达梭戛乡高兴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深入陇戛老寨。在75岁的梭戛箐苗服饰非遗传承人王云英嫲嫲家中,嫲嫲一边织布,一边吟唱箐苗山歌,悠扬旋律与窗外细雨交织,仿佛千年文化在当下复苏。同时团队还深入了解蜡染技艺,从磨布、熬蜡到染色、漂洗等每一道工序,都承载着箐苗人民的智慧与审美。
  8月22日,跟随箐苗大叔的脚步,团队走进“中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展厅里箐苗服饰静静陈列,靛蓝土布上的红绒花纹鲜活如初。通过解说,团队了解到箐苗的婚丧嫁娶、寨老制度与文化信仰。团队深刻体会到,非遗不仅是“遗产”,更是鲜活的文化实践与社区凝聚力的源泉。
  地质勘察:排查灾害风险隐患,筑牢村寨安全防线
  实践团队发挥成都理工大学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的学科专业优势,在梭戛乡高兴村周边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勘察。
  8月23日团队沿着寨子盘山公路下行,团队对沿线地貌结构与岩层特征详细观察。起始段裸露灰岩走向与山体凌空面斜交,岩层咬合紧密;随着路线延伸,凌空面逐渐与灰岩走向平行,转为顺向坡结构,在降雨或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与崩塌,成为“风险段”。途经新一寨时,可见山体一侧设置的被动防护网系统,有效拦截崩塌落石。
  本次勘察是地质知识的实践应用,更是守护乡土安全的实际行动。团队通过识别地质“风险密码”、解读防护工程“设计智慧”,让每一组数据、每一次观测,都成为筑牢山乡安全防线的重要组成,寄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期待。
  科普创新:融合文化与专业,传递防灾减灾理念
  8月24日,基于实地勘察数据,在老师指引下,团队将勘察数据化作ArcGIS与CAD界面上的精准线条,绘制剖面图、制作风险示意图,参照六盘水地区经验公式推演估算灾害波及范围,编制调研实践认识报告,为地质灾害守护方案锚定科学依据。
  8月25日为掌握箐苗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现状,团队在设计发放调查问卷,系统收集当地居民对地质灾害的认知水平与信息需求。
  根据调研结果,团队于8月26日至8月27日开展针对性防灾科普,特色在于将箐苗文化元素融入宣传材料:防灾海报绘上苗绣纹样,宣传折页采用箐苗靛蓝色调,小文创蕴含地质和蜡染元素。带着这些宣传品,团队走村入户,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讲解地质灾害识别与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结语:以青春之力,护文化传承与乡土安全
  七天实践,团队行走于文化传承与地质科学之间,既感受到箐苗非遗的深厚魅力,也扎实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的科学实践。从蜡染靛蓝到地质安全坐标,从长角苗发丝到村民手中的防灾手册,团队不仅传递了知识,也收获了感动与信任。
  成都理工大学“赓续箐苗古韵,绸缪地灾未萌”实践团队以实际行动响应“三下乡”号召,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嘱托,在服务民族地区、传承中华文脉、参与社会治理中展现出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智慧。这不是终点,而是更深耕耘的开始,愿传统与现代相融、文化与科技共生,让箐苗古韵永续,让村寨平安长存。
  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
  “赓续箐苗古韵,绸缪地灾未萌”社会实践团队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