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到8月11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航梦科技教育实践团走进兴宁市永和中学,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航模科普·梦想启航”为主题,通过橡皮筋动力飞机、水火箭制作与发射、航模科普与制作等系列课程,将科学知识融入互动体验,让乡村青少年在动手实践中感受科技魅力,助力青少年提升科学素养、激发科学梦想。
图 1 航梦科技教育实践团成员与同学们合影
橡皮筋动力飞机:初探飞行的奥秘
在橡皮筋动力飞机课堂上,航梦科技教育实践团的志愿者们从飞行原理讲起,引导同学们认识飞机的结构与动力来源。同学们在志愿者的指导下,亲手组装机翼、机身与尾翼,并通过缠绕橡皮筋来储存飞行的动能。当一架架小小的飞机在操场中腾空而起,同学们的脸上写满了惊喜与成就感。“原来飞机飞起来要靠这样的动力!”一位参与课堂的学生兴奋地说道。通过实际操作,同学们不仅掌握了基础航空知识,还在实践中提升了动手与思考能力。
图 2 志愿者老师指导学生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
图 3 学生们进行橡皮筋动力飞机比赛
水火箭制作与发射:实践中的物理启蒙
水火箭课程将物理知识融入趣味实践。志愿者们带领孩子们利用废弃饮料瓶制作火箭箭体,讲解推进原理与发射技巧。注水、加压、倒计时——随着指令下达,水火箭呼啸升空,划出一道清凉的弧线。孩子们在一次次发射中调整角度、优化结构,体验失败与成功的科学探索过程。“我明白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名学生在发射成功后激动地分享。这场别开生面的物理课,让抽象的科学定律变得可触可感。
图 4 学生发射水火箭瞬间
航模固定翼飞机:从制作到飞行的完整体验
航模固定翼飞机制作与飞行是本次“三下乡”科技实践中最具挑战性与成就感的环节。课程从航空航天科普开始,志愿者图文并茂的讲授关于科普知识,接着介绍固定翼飞机的结构组成与飞行原理,帮助孩子们理解机翼、机身和水平尾翼的功能及其在飞行中的作用。在实际制作阶段,孩子们以小组形式协作,从识别零件、拼接机架,到安装电机与舵机,一步步将零散的部件组装成完整的航模飞机。志愿者们穿梭其间,细致指导孩子们使用工具、调整重心、校验舵面方向,确保每一架飞机都达到飞行标准。
调试完成后,飞行实践将课堂推向高潮。孩子们在志愿者的辅助下,手握遥控器,亲自操控自己组装的飞机滑跑、起飞、爬升与转向。天空中,一架架蓝白相间的小飞机平稳翱翔,展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操作性。每一次成功飞行都引来全场欢呼,而偶尔出现的“惊险瞬间”,如急转失控,也成为学习排除故障、团队协作的宝贵机会。“我从没想过自己能造出一架真正的飞机,还能让它飞起来!”一名初二年级的学生在成功完成飞行任务后激动地感叹。
图 5 学生操控自制航模翱翔天际的起飞瞬间
此次航模科技进乡村活动不仅为永和中学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科技实践体验,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航空航天梦想的种子。航梦科技教育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响应“科技兴国”号召,推动科普资源下沉乡村,助力教育均衡发展。志愿者们用热情与专业知识拓宽了乡村少年的科学视野,许多学生表示今后更愿动手实践、勇敢探索未知。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走进更多乡村学校,持续开展优质科普活动,点燃更多青少年的科学梦想,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力量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