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兰大学子通渭社会实践——探寻文化脉络,传承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31 阅读:
    来源:兰州大学赴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暑期社会实践团。
2025年暑期,兰州大学的一群学子奔赴通渭县,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且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活动。他们走进校园、革命纪念馆,深入街头巷尾,与当地书画大师交流,参与文化节,多维度探寻通渭的文化底蕴,传承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
  进校文化宣传,播撒非遗种子
  8月15日,实践团走进通渭县第一中学,举办“千年陇韵·非遗通渭”主题宣讲活动。通渭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拥有小曲戏、麦秆画、皮影戏、脊兽制作等11项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实践团成员通过系统介绍、影像展播、技艺演示等形式,为中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非遗文化的大门。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非遗魅力,团队精心准备了通渭小曲戏的精彩片段,结合乡村振兴题材剧目《山楂红遍常家河》,深入解析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转型与发展。团队成员还创新性地运用AI技术,将通渭传统纹样转化为现代设计,如手机壳、文具等,引发了同学们对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的浓厚兴趣。不少同学表示,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非遗,被其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今后也想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
  走访榜罗纪念馆,重温红色记忆
  实践团专程前往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开展“探寻红色文化基地,感悟长征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踏入纪念馆,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馆内陈列的一件件珍贵革命文物,如满是补丁的红军军装、字迹斑驳的《党员守则》、陈旧却依旧能奏响激昂旋律的手风琴,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到1935年9月27日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此召开重要会议,果断决定将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为红军长征指明了方向。通过沉浸式参观、专家讲解和史料研读,大家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成员小张感慨道:“以前只是在书本上了解长征,这次实地参观,仿佛穿越时空,真切感受到了先辈们的不易,这种精神将激励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勇往直前。”
  街头问卷访谈,洞察文化现状
  为深入了解通渭书画文化在群众中的普及度与传承现状,实践团开展了问卷调查与走访活动。他们穿梭在通渭的大街小巷,在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秦嘉徐淑公园等地,针对不同群体发放问卷。考虑到人群差异,问卷分为居民和学生两个版本。
  在问卷发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一些挑战。部分居民因文化水平有限或身体原因,起初不太愿意配合。但成员们耐心沟通,通过聊天的方式拉近与居民的距离,获取有效信息,自己完成问卷填写。一周的努力有了丰硕成果,团队共收集到有效问卷471份。这些数据为后续分析通渭书画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锻炼了成员们的沟通能力与应变能力。
  对话书画大师,汲取艺术养分
  实践团有幸拜访了当地几位知名书画大师,与他们展开深入交流。大师们的工作室里,墨香四溢,一幅幅精美的书画作品挂满墙壁。大师们不仅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与艺术感悟,还现场挥毫泼墨,展示书画技巧。
  一位老艺术家回忆起通渭书画的发展历程,感慨万千:“过去,通渭虽然贫困,但书画文化从未断过根,大家对书画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如今,随着生活条件改善,书画氛围愈发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成员们认真聆听,不时提出问题,从大师们的经验中汲取艺术养分,也更加深刻认识到通渭书画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使命感。
  参与文化节,共襄文化盛举
  实践期间,恰逢通渭举办“陇上神泉,书画通渭”文化活动月。整个县城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街头巷尾挂满书画作品,各类书画展览、笔会、交流活动精彩纷呈。实践团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与当地书画爱好者、群众互动交流。
  在书画展览现场,成员们与退休教师、书画作者热烈讨论,了解通渭从贫困县发展为书画之乡的艰辛历程。一位老先生笑着说:“在通渭,书画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小孩子到老人,都对书画有着特殊感情。”成员们还参与了文化节的志愿服务,协助布置展览、维持秩序,在服务中感受通渭人民对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通过此次通渭社会实践,我们收获颇丰。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通渭的非遗文化、红色历史与书画艺术,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大家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要将在通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享给更多同学,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