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三下乡 | 砼旅探企寻良策,赋能乡村谱新篇
2025年8月4日至8日,东北林业大学“砼旅探企,问策兴乡”小队赴山西省太原市,以“聚‘交’基础建设,‘砼’助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为期五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深入企业一线、乡镇村落,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系统调研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路径,在实践中锤炼专业素养,贡献青春智慧。
团队与项目工程师合影一、走进建设项目,夯实专业认知实践首日,团队来到山西八建集团承建的山西财经大学东山校区建设项目开展认知学习。在项目工程师的引导下,队员们沿着施工通道深入作业区域,先后观摩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机电管线安装等关键施工环节。“大家看这个梁柱节点的钢筋排布,不仅要符合设计规范,还要考虑后续混凝土浇筑的密实度,这就是常说的‘技术合规性’与‘施工可行性’的结合。”工程师手持图纸,结合现场实例为队员们讲解施工技术要点。在项目管理办公室,团队还通过BIM技术演示系统,直观了解了该项目从设计建模、进度管控到质量追溯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模式,对“智慧建造”在实际工
程中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团队查看项目施工图“工程管理的核心是人,既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也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满足使用方的需求,这是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项目安全总监在访谈中提到的这句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写道:“以前在课堂上学‘施工组织设计’总觉得抽象,今天在现场看到工人师傅们按规范作业、管理人员用数据把控进度,才真正明白基建工程不仅是‘建房子、修道路’,更是用专业守护民生的责任。”此次一线走访,不仅让队员们将课堂理论与工程实际深度对接,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重大基建项目对城市教育资源优化、区域发展提质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坚定了学好专业知识、服务基建事业的决心。
二、探访乡镇企业,探索融合路径为探索“以企带乡、产村融合”的新路径,团队走访了太原市周边以混凝土产业为特色的乡镇企业。这些企业正积极推行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以适应环保政策与市场变化。团队成员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到他们在除尘降噪、固废利用、节能搅拌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一位企业管理者表示:“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升级,不仅做好产品,更承担起社会责任,带动周边就业,改善乡村环境。”
团队学现场学习建筑施工知识随后,团队深入乡村基层,与当地村民开展多场座谈,倾听大家关于“家门口就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的真实心声。围绕“砼旅融合”发展模式,队员们初步提出以混凝土产业为节点,串联物流、交通、劳务等多要素的资源整合建议,为乡镇提升产业集聚能力提供新思路。
三、开展问卷调研,倾听民生民意基于前期走访,团队在太原多个乡镇展开以“产业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研对象涵盖普通村民、企业员工、个体经营者和基层干部,累计回收有效问卷百余份,内容聚焦于居民出行、道路状况、物流服务等民生关切。
团队成员找当地居民填写调查问卷调研结果显示:“方便快捷”与“舒适度”是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核心要素。当前,太原乡镇居民以私家车与“两轮出行”为主,公共交通覆盖率与班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道路状况总体获得认可,但高峰时段拥堵与停车资源不足成为痛点,反映出路网结构和管理措施需进一步优化。物流服务方面,村民普遍肯定“快递进村”的便利性,但也指出末端网点分散、配送时效不稳等问题,希望科学规划物流节点,提升服务可靠性。这些数据不仅清晰勾勒出基层基建存在的短板,也为后续提出精准对策提供了坚实依据。团队借助专业背景,将交通规划、工程管理、物流优化等知识与调研实际结合,系统梳理出若干提升建议,包括优化公交线路、建设智慧停车系统、整合村镇物流资源等。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认知的拓展,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教育课。团队成员走出校园、走进工地、走入乡村,用双脚丈量土地,用专业解读现实,用真诚倾听民心。实践虽短,意义深远。同学们表示,将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后续学习的动力与方向,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问题意识与关怀热情,未来以专业知识助力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