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晨雾中的武当山森林康养基地,一组组精准监测数据正悄然生成。湖北医药学院“森”灵奇愈实践队队员们俯身记录仪器参数,他们的身影与苍翠林海构成科研与实践交融的画面。在多日的实践中,团队通过健康动态追踪与微气候解析,探索森林环境与人体健康的深层关联。
生命指针:人体与森林的呼吸共鸣
“请静坐十分钟再测量。”基地监测区内,队员轻声引导受试居民。血压计袖带缠绕手臂,电子屏数值随山风轻微波动——晨间清冽空气中的读数与午后温润林间的差异,晴日朗照下与雨后薄雾中的变化曲线,这些动态数据成为破译森林疗愈力的核心线索。
监测流程严谨有序。为排除运动干扰,队员要求受试者静坐后再行检测;每项指标重复测量取均值,确保科学性。这份严谨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唯有精确捕捉人体与环境的即时互动,方能揭示森林康养的本质机制。

(图为队员采集血液检测身体数值。黄雪颖供图)
微气候监测:植被雕刻的生态空间
海拔梯度监测点上,温度计与湿度计在队员手中传递。在十堰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团队系统记录不同区域的空气温湿度、风速等参数,探索森林“呼吸节律”。随着观测深入,规律逐渐显现,不同植被类型宛若自然的生态工程师,无声塑造着微气候空间。这些发现为构建“环境因子—康养效果”关联模型提供了关键支撑,也让队员们深刻体悟到——每一簇叶丛都是森林生命网络的参与者。

(图为队长在林间采集并记录环境数据。黄雪颖供图)
理念浸润:环保行动赋能康养根基
实践间隙,队员们化身环保卫士。在陡峭山坡俯身清理石缝烟蒂,于溪流边打捞漂浮杂物,同时对景区标识牌进行维护加固。“清洁环境与健康促进本质同源”,队长擦拭着“禁止乱扔垃圾”标牌强调。当游客接过森林环保手册时,队员顺势科普:“负氧离子能改善呼吸功能,而保护森林就是保护这些‘天然疗愈师’。”一场林间太极更成为理念传递的生动载体。队员们在古树环抱中起势推掌,招式与山风鸟鸣共振。“在森林氧吧习练传统养生术,是对‘人与自然共生’的最佳诠释”,收势后的队员感慨道。这种身心沉浸的体验,让周边晨练居民直观感受到生态保护与健康生活的深层联结。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林间演练武当太极拳。黄雪颖供图)
科学闭环:从现象到机制的跨越
暮色浸染群山时,队员们背包里的监测表格已摞成厚厚一册。当日实践通过“人体响应—环境解析—行动反哺”三维探索,构建起森林康养的科学认知闭环。队长在日志本中写道:
“这些数据不是终点,而是优化森林康养路径的新起点”。当最后一缕天光隐入林海,那些被记录的呼吸频率、温湿度曲线与清理的每片垃圾,都在为人类理解自然疗愈力点亮微光。(通讯员:孔妍颜 徐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