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金鹰筑梦突击队白蕉镇中心小学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9 阅读:
    来源:金鹰筑梦突击队:赵浩琦
 “老师,我画的是月坑村的陈中坚爷爷,他保护村民的样子真勇敢!”“这首《我不能把枪放下》真有力量,好像能听到先辈们在喊‘前进’!”2025年7月12日,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画笔飞舞、歌声嘹亮,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历史润童心”主题活动正在进行。金鹰筑梦突击队的队员们以斗门本土“月坑精神”为核心,用沉浸式、互动化的教学方式,将烽火岁月的英雄故事搬进课堂,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触及心灵的红色洗礼。

(同学们心中的英雄,赵浩琦摄)
  一、深挖本土资源:让红色教育“接地气”
  “红色教育不能只讲‘远方的故事’,要让孩子们知道,英雄可能就在家门口,红色精神就流淌在我们的乡土里。”金鹰筑梦突击队队长在活动筹备会上这样说。为了让红色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队员们将目光锁定在斗门区月坑村——这片承载着珠海人民英勇抗争历史的革命老区。
  月坑村的青石板路上,队员们用脚步丈量历史。通过泛黄的照片,队员们看到了普通乡民化身抗日斗士,用土枪土炮守护家园的场景;斑驳的墙壁上,弹孔痕迹诉说着“不畏艰难、英勇斗争”的烽火岁月。在村讲解员口中,“信念坚定、无私奉献”的军民故事,让“月坑精神”不再是课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成了可触可感的乡土记忆。“我们带回的不只是史料,更是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共鸣。”队员们颇有感触地说。
  正是这场“带着教学使命的深度考察”,让课程设计有了“灵魂”。从“打响八区抗日第一枪”的战斗遗址,到月坑村第一位共产党员陈中坚的英雄事迹,本土红色资源被精心编织成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教材。当小老师问“你们知道黄杨山脚下曾发生过怎样的战斗吗”,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好奇光芒,这正是红色教育“接地气”的最好证明。

(突击队员走进红色历史,谢桂淋摄)
  二、创新教学形式:让红色精神“活起来”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会让孩子觉得历史‘枯燥’,我们要做的是让红色精神‘会说话’。”基于团队这一理念,金鹰筑梦队设计了三大互动环节,让课堂变成“沉浸式剧场”。
  在“手绘心中的英雄”环节里,孩子们听完陈中坚“保护村民”的故事后,纷纷拿起画笔。稚嫩的笔触下,是对“英勇斗争”最纯真的理解。
  在“穿越时空的对话”中,小老师抛出问题:“如果你生活在抗战年代,会怎样守护家乡?”孩子们的回答令人动容:“我会给解放军送粮食!”“我要好好学习,发明武器保护大家!”
  “红歌嘹亮”环节将气氛推向高潮。队员们教唱经典红歌《我不能把枪放下》。激昂的旋律中,孩子们挺直腰杆,眼神坚定,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完成了一场精神的接力。
  三、厚植家国情怀: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听了先辈们的故事,我觉得自己现在的作业难、考试压力,根本不算什么!”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们道出了自己的心声。这场实践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知道历史”,更在于引导他们“读懂精神”,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队员们在课程设计中特别注重“联古通今”:从月坑村的烽火岁月,讲到斗门区乡村振兴的新貌;从先辈们“为民族独立而战”,谈到新时代“为民族复兴而学”。当小老师展示白蕉镇如今的稻田画、生态农场照片时,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先辈们奋斗的目标!”
  这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爱国”从抽象的口号变成具体的行动。有孩子说要“把红色故事讲给爷爷奶奶听”,有孩子立志“长大后建设家乡”。正如白蕉镇中心小学老师所说:“这堂红色课,为孩子们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懂得了‘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更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同学回答问题,蔡文彪摄)
  四、实践照亮成长:树立红色教育的“斗门样本”
  金鹰筑梦突击队的这次实践,是红色教育“本土化、互动化、时代化”的生动探索。它摒弃了“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以“月坑精神”为支点,用“乡土情怀”拉近距离,用“沉浸互动”激活体验,用“时代使命”引领方向,让红色教育真正走进孩子心里。
  当孩子们把手绘的英雄画像贴满教室“红色文化墙”,当红歌的旋律在校园回荡,我们看到:红色基因的种子已在童心生根发芽。这场实践证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唤醒”——唤醒对家乡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对时代的担当。
  正如金鹰筑梦突击队队员所说:“我们或许不能改变历史,但可以让历史照亮未来。”在斗门这片红色土地上,这样的实践正在续写新的篇章:让红色基因浸润童心,让英雄精神代代相传,这便是新时代青年突击队最动人的“筑梦”答卷。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