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奔赴新密市超化镇莪沟村,探寻豫剧艺术与村规民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于6月22日前往调研地进行前期调研,明确后续实践方向,随后主动学习豫剧相关知识、打磨创作细节,高效推进音视频制作与传播工作,于8月24日完成了豫剧音视频的制作与传播,随后以问卷形式进行效果调研工作,用连贯的实践行动为乡村文化传播与基层治理融合探路。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文化与治理的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社会工作部指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村规民约作为基层治理的关键抓手,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莪沟村:豫剧文化的深厚底蕴
莪沟村,因洧水河流经形成峡谷且长满莪草得名,这里自然风光宜人,更蕴藏着厚重的戏曲文化。作为超化吹歌发源地,其历史可追溯至4000多年前夏商时期的鼓吹乐,历经传承演变,成为如今独特的艺术形式。村内的“戏坊窑”更是意义非凡,据传唐盛时期,唐明皇为博武则天欢心在此栽培梨园、建窑洞演出,后发展为豫剧第一个古戏校,走出多位豫剧大家,是梨园人心中的寻根圣地。
调研之旅:从村委交流到村民访谈
实践团队抵达莪沟村后,第一站便是村委会。在这里,团队与村党委书记候书章及其他村干部深入交流。我们了解到,村里兴建的豫剧项目由村党委书记发起,现任村党委书记接手后进一步发展扩大。
候书记满怀热情地介绍了村里正在规划的豫剧相关项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戏坊窑”了。在候书记带领下,团队参观了尚在修建中的“莪沟村豫剧戏坊窑”,窑内供奉的常香玉、马金凤等豫剧大师塑像,无声诉说着这里与豫剧的紧密联系。据悉,前任村党委书记范新法与郑州慈善总会共同牵头规划 “戏坊窑” 及 “十八兰” 豫剧文化产业园,旨在将莪沟村打造成集豫剧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塑造河南戏曲主题文化旅游新名片,并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豫剧戏曲主题博物馆。目前项目处于规划完善阶段,力求呈现更优质的文化蓝图。
(戏坊窑中的豫剧大家雕像 李子涵供图)
离开戏坊窑,团队在村干部带领下参观灵崖山、天爷洞等景区,途中偶遇一位资深老干部,我们向他询问了莪沟村的村规民约建设和豫剧文化传播情况。老干部介绍,村里常态化开展村规民约宣传工作,村民对豫剧热情高,尤其庙会期间老年群体观戏踊跃。
(灵崖山景区 李子涵供图)
午后,团队展开村民走访调研。与村口纳凉老人、院坝忙碌村民交流得知,新媒体拓宽了村民接触豫剧的渠道,抖音等平台让更多人便捷欣赏豫剧,传统剧目深受喜爱,对于本地正在建设的“戏坊窑”项目,他们也表达了期待与支持;在村规民约方面,村民们提到村子里会定期开展宣讲,村委会入口处也张贴有醒目的村规民约展览牌。当提及以豫剧形式传播村规民约时,村民普遍表示愿意期待,“用豫剧唱村规民约,肯定比干巴巴地说有意思啊”。
(项目成员与村民交谈)
实践落地:音视频制作传播与效果调研
为将豫剧与村规民约融合的创意转化为实际成果,团队成员主动学习豫剧唱腔特点、韵律节奏等专业知识,结合前期调研收集的村民访谈资料,反复筛选村民熟悉的经典豫剧唱段,逐字逐句将村规民约内容重新填词,经过多轮打磨调整,于8月24日成功制作出豫剧唱村规民约的系列音视频。
音视频制作完成后,团队第一时间将其交付给莪沟村村委会成员,由村委会通过村内各村民微信群进行广泛传播,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收听收看,借助熟悉的豫剧旋律,轻松理解村规民约内容。
为科学检验这一创新传播形式的实际效果,团队成员采用问卷形式进行效果调研。此次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百余份,经后期整理分析,超过九成的受访村民表示通过豫剧音视频加深了对村规民约的理解和记忆,近八成村民认为这种传播方式生动有趣、易于接受,相比传统宣讲更能调动学习积极性。调研结果充分表明,以豫剧形式传播村规民约效果良好,为乡村基层治理与文化传播融合提供了可行路径。
(项目成员与村干部合影)
回顾整个实践过程,从六月份初期的实地调研,到七月份中期学习豫剧知识、制作音视频,再到八月份后期的传播与效果调研,团队成员收获颇丰。最初对莪沟村豫剧文化的抽象想象,在实地调研中变得立体多彩;从克服豫剧知识短板、反复打磨音视频细节,到看到调研数据印证传播效果,每一步都让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需要脚踏实地的探索,更需要贴合村民需求的创新。
村民对豫剧的热爱和对村规民约创新传播的期待,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基层治理优化的内生动力。此次实践不仅为莪沟村的文化传承与治理创新贡献了青春力量,也让团队成员明白,只有深入了解乡村实际、尊重乡土文化,才能真正打造出有温度、有实效的乡村振兴项目。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莪沟村豫剧文化发展,总结此次实践经验,为更多乡村探索文化与治理融合路径提供参考,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