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红色基因传承与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指示精神,这个暑假,我怀着崇敬与探究之心,随长安大学组织的“红星映矿脉·青潮涌新城”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铜川照金,在陕甘边革命纪念馆的历史回响中触摸先辈初心,在薛家寨遗址的斑驳痕迹里感悟奋斗力量,并在这片从煤炭繁荣走向绿色转型的土地上,探寻革命精神与产业转型的时代共鸣。
站在陕甘边革命纪念馆的展厅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武器,无声诉说着80多年前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1932年,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以薛家寨为依托,凭借天险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讲解员指着一幅作战地图介绍:“当时红军缺衣少食,武器简陋,却靠着‘坚定信念、不怕牺牲、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精神,在夹缝中开辟出红色沃土。”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为何这片土地能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正是这种植根于人民、敢于突破困境的精神,赋予了革命事业生生不息的力量。
图为队员倾听讲解员讲解
走进薛家寨遗址,沿陡峭石阶攀援而上,当年红军的哨卡、兵工厂、被服厂遗迹仍清晰可辨。站在悬崖边的瞭望台,想象着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守护阵地的场景,心中涌起强烈的震撼。这种在困境中坚守与创新的精神,与铜川的转型之路形成深刻共鸣。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铜川曾因煤炭而繁荣,但也面临着“一煤独大”的结构性难题。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接踵而至,这座城市一度陷入发展困境。
近年来,铜川以红色文化为引领,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照金红色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产业发展;同时,当地关停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昔日的煤矿区建起了绿色产业园,“黑色经济”正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图为队员参观纪念馆留影
这种“精神的传承”在转型实践中处处可见。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我们实践队全体队员参与了馆中的志愿服务,朝气蓬勃的青年学生聆听讲解员讲述红色故事,助力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在产业园区,年轻的技术工人扎根一线,攻克技术难关,用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从革命年代的“自力更生”到新时代的“自主创新”,从“一心为民”到“以人民为中心”,不变的是精神内核,变化的是时代赋予的新内涵。
回望这次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红色基因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焕发新的活力。照金的革命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对于我们青年学生而言,传承革命精神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像先辈那样,面对困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挑战勇于开拓创新。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没有现成经验可循,需要我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突破;更需要我们牢记“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通讯员:马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