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为了弘扬红色精神,南京审计大学“寻访红色基地”小队开展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5 阅读:
    来源:寻访红色基地小队
为了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胜利80周年,挖掘家乡红色革命精神,南京审计大学“寻访红色基地”小队前往各自家乡开展“寻访红色基地,学习革命精神”实践活动。寻找家乡的红色基地,挖掘出家乡的红色文化故事,既能提升对家乡的认识,了解家乡过去的革命历史,也加深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我来到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展厅中,看到那一件件饱经沧桑的档案资料、一张张定格历史的珍贵照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力量。这百年来,正是无数革命先烈的英勇牺牲与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奋斗,才让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才有了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我被那些革命先烈的事迹深深打动。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同时,我也深切体会到了我的家乡上海蕴含着深厚的革命精神,加深了我对家乡的红色底蕴的了解,也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沉重的使命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团员,我将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我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并为之努力奋斗,要积极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发挥青年人的澎湃生机,争做时代弄潮儿,努力共同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      
 [中共一大会址抗日胜利80周年主题绿化合影]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进门处海报合影]
雨花台烈士陵园
我站在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间,庄重与崇敬在心中油然而生。拾级而上,烈士就义群雕的坚毅目光穿越时空,仿佛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他们之中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即使手带镣铐眼神依旧坚定,为了心中的理想从容赴死。
[烈士就义群雕]
在这里,我读懂了 “信仰” 二字的千钧重量。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他们用热血浇灌理想,用牺牲诠释忠诚。陵园内的无声松柏,是他们精神的化身,静默却充满力量。
[观北伐革命先锋]
蓝天白云下,纪念碑巍峨耸立,烈士挣破枷锁,举起双手号召我们继续斗争。我深知,今日的安宁生活来之不易。先烈们未竟的事业,正由我们接续奋斗。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将永远激励我们心怀家国,砥砺前行,我也意识到传承红色精神不应止于感动,更要将这份信仰融入学习与生活,在专业领域深耕、在社会服务中奉献,用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的“革命故事”。 离开前,我又回望这片承载热血与英魂的土地。细雨悄然飘落,似是天地对烈士的缅怀。那些曾在黑暗中奔走呐喊的身影,那些刑场上仍高唱信仰的声音,从未远去。
 如今,我们在新时代接力,科技攻关的日夜、扶贫助困的脚步、守护家国的坚守,都是对雨花台精神的回应。先辈以热血铺就来路,我们当以实干拓宽征途,让红色信仰,在代代传承中,绽放更璀璨的光 。
[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二七纪念塔
借由社会实践的机会,我踏上了参观二七纪念塔的路程,站在二七纪念塔下仰视这座白绿色的建筑时,我忽然意识到教科书上的"二七大罢工"不再是抽象的名词。
[二七纪念塔外观图]
旋转楼梯内侧的投影标语、墙上展示的当年抗争的工人的名称、展示在展厅里的抗争历史——这些细节让1923年的抗争突然变得具体。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工人们坚定的脚步声和激昂的口号声。投影标语的动态效果,使得标语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跳跃,生动地传达了当年的斗争精神。工人们的名字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不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而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资料,被精心布置在展厅中,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抗争故事,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深度。
最触动我的是四楼共生展区里的展览,里面展示了郑州二七纪念塔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工人抗争象征,到后来的城市地标,再到如今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纪念场所,每一步变迁都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故事。展区中,通过多媒体和照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使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见证了二七纪念塔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郑州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精神的象征,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我观看发展历程照片]
离塔时回望,发现现代玻璃幕墙大厦的倒影正好叠在纪念塔上,这种时空交错感突然让我明白:所谓历史从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此刻我们站立的地基。
原阳抗日纪念地
踏入原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陈列的抗日旧物,是那段烽火岁月的见证者与参与者。那刻着岁月痕迹的旧石碑,静静伫立。砖石斑驳,似在无声诉说往昔的风雨飘摇。
[原阳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石碑]
红军军号,定是在关键时刻,以激昂旋律,凝聚起抗日的勇气与决心。而抗日民众使用的红缨枪,虽质朴,却满含百姓保家卫国的热血——无论党派,不分身份,面对外敌,众人皆为保卫家国而战。这些器物,让我感受到先辈们热血滔滔的抗日温度。他们以简陋武器,对抗残暴的日军,靠的是骨子里的不屈。
[红军军号、抗日民众使用的红缨枪]
而那些奖章,无论是特等英雄证章,还是抗日军政大学十周年纪念章,每一枚都承载着英雄们的热血与荣耀,见证着他们为正义、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瞬间。参观于此,我深刻感知到,正是无数这样平凡又伟大的先辈,用勇气和生命铸就了抵御外敌的钢铁长城,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参观结束,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与民族精神。先辈们以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和平的基石。如今的我们,身处和平年代,更应铭记历史,从这些文物和故事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抗日军政大学十周年纪念章、特等英雄证章、各种奖章]
王屋山红色教育基地
我站在王屋山的石阶上,指尖划过被磨得光滑的岩石,像触到了无数双曾紧握凿子的手。
忆往昔愚公带领子弟移山时,叩石垦壤,伐山求路的不懈身姿仍历历在目。偶遇山脚下有户人家,院墙上爬满南瓜藤。主人说祖辈曾参与移山,他常说“山不会自己矮下去,人得自己长高。”这话让我愣了很久——原来愚公的“移”,从来不是与山较劲,而是人在与自己的畏难较劲。
[愚公移山雕像合影]
在王屋山的土地上阅读着历史,我忽然读懂了“子子孙孙”四个字的分量。不是宏大的誓言,是当初愚公与其子孙躬身挖下的每一寸土石,也是如今老农弯腰间播下的每粒种子。他们脸上的皱纹里,藏着比“移山”更实在的哲学:难的从不是山有多高,是能不能在今天的日头里,多刨一镐土,多种一棵苗。
当我下山时,回望王屋山依旧厚重。但我忽然懂了,真正移走的,是心里的“不可能”。那些一锤一凿的坚持,早把“认命”二字,凿成了“不认”。
[我与基地合影]
经过了此次社会实践,我们都深刻了解到了自己家乡红色基地中的革命精神,加深了家乡自豪感,也更加明白了当今幸福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激励着我们学习革命精神,在生活中也要时刻遵循并运用,在未来努力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力量。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