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走进蓝天救援基地,以实践之力护航水域安全
为进一步强化水域安全领域的专业认知,推动救援装备的迭代升级,用实践行动为水域安全防护工作注入新动能,6月26日,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智”驭波涛——水域安全防护装置调研团,先后走进蓝天救援队训练基地、人民公园,通过与专业救援力量深度对话、倾听公众真实需求,为水域安全防护装置研发与应用积累扎实实践经验,助力水域安全事业发展。
图为团队成员与蓝天救援队合影 摄:张军梦
探秘救援基地,解锁装备“密码” 上午,调研团成员抵达蓝天救援队训练基地,刚踏入基地,各类摆放整齐的专业救援装备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蓝天救援队副队长热情接待团队,随后以“实物讲解+场景还原”的方式,为成员们详细介绍装备知识——从基础的救生衣、救生圈等常规救生设备,到具备定位、探测功能的先进水下探测仪器,再到应对复杂水域救援的冲锋舟、救援绳索系统,副队长不仅讲解了每类装备的核心功能,还结合过往救援案例,分享了装备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技巧与注意事项。
“这些装备是救援人员的‘战友’,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生命安全。”副队长的讲解让团队成员对专业救援体系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知。随后,调研团成员现场展示了自主研发的水域安全防护装置,从装置的设计理念、核心功能到适用场景,逐一进行介绍。副队长结合一线救援经验,从实战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在水流湍急的区域,装置的固定稳定性还需加强;夜间救援时,发光警示功能可以再优化,方便救援人员快速定位。”这些贴合实际需求的建议,为装置后续迭代升级指明了清晰方向。
图为副队长向团队成员提出装置改进意见 摄:张军梦

图为副队长向团队成员介绍救援设备 摄:张军梦
扎根公园调研,倾听公众“心声” 下午,调研团转场至人民公园,围绕“水域安全认知”“救援装备了解度”“民用水域安全防护装置需求”三大核心主题,开展问卷调研与面对面交流。公园内人流量大,既有休闲散步的市民,也有参与水上活动的爱好者,团队成员主动上前,耐心向大家讲解调研目的,引导公众填写问卷、分享想法。
“平时带孩子在湖边玩,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要是有操作简单的防护装置,我们家长也能更放心。”一位市民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调研过程中,不少市民表示高度关注水域安全,同时提出具体需求:希望防护装置操作更简便,适合不同年龄段人群使用;希望续航能力更强,满足长时间户外使用需求;部分水上运动爱好者则建议,增加个性化功能,适配游泳、皮划艇等不同场景。
“公众的需求是我们研发的‘风向标’。”团队成员在交流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建议,不仅感受到了大家对水域安全的重视,更获取了装置民用化改进的关键思路——既要保证专业性,也要兼顾实用性与便捷性,让防护装置真正走进大众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与游客进行问卷调研与交流摄:张军梦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是安徽理工大学学子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的生动实践。通过与蓝天救援队的专业交流,团队精准把握了救援装备的优化方向;借助面向公众的调研,清晰洞察了民用水域安全防护的需求痛点。接下来,调研团将系统梳理实践所得,对水域安全防护装置进行持续完善与优化,力争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力量,用青春智慧为水域安全防护事业贡献“安理力量”。
通讯员:张雪洋、陈靖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