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那一抹红
今年暑假,我独自踏上了前往重庆的旅程,目的地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礼堂与渣滓洞。出发前,我总觉得“传承红色精神”是句遥远的口号,可当双脚真正踩在这片浸过先辈热血的土地上,那些曾停留在课本里的文字,才终于有了温度与重量——我此行的目的,便是去触摸那抹穿越时空的“红”,去体会先辈们曾历经的不易,去感恩当下安稳生活的来之不易。
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时,阳光正烈,蝉鸣聒噪,可我的心却莫名静了下来。仰头望去,纪念碑的轮廓在蓝天下格外挺拔,碑身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却依旧清晰有力,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那些不曾被遗忘的故事。我试着想象,几十年前,当这里举行落成仪式时,人们是怀着怎样的崇敬与激动;又有多少人,曾像我此刻这样,驻足凝望,试图从这座石碑里,读懂先辈们为了理想前赴后继的勇气。风拂过脸颊时,我忽然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我们现在能安稳地吃饭、睡觉,不是凭空来的。”以前听这话,只当是长辈的叮嘱,可此刻看着纪念碑,才真正懂了“安稳”二字背后,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我伸出手,轻轻触碰碑身的纹路,指尖传来的凉意让我瞬间红了眼眶——这不是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无数英雄的脊梁,是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撑起了如今的太平。
离开纪念碑,我走向不远处的人民大礼堂。初见时,它的宏伟便让我驻足:青灰色的屋顶翘角飞檐,红色的立柱庄重典雅,阳光洒在建筑上,仿佛为其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走进礼堂内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着轻微的脚步声,我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闭上眼睛,试着去感受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或许,这里曾有过为新中国建设建言献策的热烈讨论,曾有过缅怀先烈的肃穆集会,那些声音虽已消散在时光里,却依旧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我想起自己平时总抱怨学习累、生活难,可对比先辈们在战火中求生存、在困境中谋希望的日子,我的“难”又算得了什么?礼堂的墙壁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照片里的人们衣着朴素,却眼神明亮,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对未来的憧憬,也是对当下的珍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红色精神”从不是抽象的符号,它藏在先辈们对理想的坚守里,也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责任的担当里——我们好好生活,努力成长,便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最让我心绪难平的,是渣滓洞。从踏入景区大门开始,空气中的氛围便变得沉重起来。斑驳的墙壁、生锈的铁窗、狭窄的牢房,还有那些曾用来折磨先烈的刑具,每一样都像一把锤子,重重敲在我的心上。我走进一间牢房,里面只有一张简陋的木床和一张小桌,墙壁上还留着先烈们用指甲刻下的字迹,虽模糊不清,却能让人感受到他们在绝境中依旧未灭的希望。讲解员说,当年在这里关押的烈士,很多都正值青春年华,他们本可以像我们现在这样,享受阳光与自由,却因为信仰,选择了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站在牢房中央,我试着闭上眼睛,想象着在漆黑的夜晚,先烈们是如何在冰冷的牢房里,借着微弱的光写下家书,如何在酷刑面前咬紧牙关,不肯透露半个字。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眼泪——他们不是不怕疼,不是不恋家,只是在“小我”与“大我”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我曾以为“勇敢”是无所畏惧,可在渣滓洞,我才懂得,真正的勇敢,是明知前路艰险,却依旧选择为信仰挺身而出;是明知会失去生命,却依旧愿意为后人铺路。
走出渣滓洞时,天已经暗了下来,街边的路灯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映照着行人的笑脸。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有的在和家人视频,有的在分享手里的零食,有的在规划着接下来的行程,我忽然觉得无比温暖。这就是先辈们用生命守护的“未来”啊——没有战火,没有苦难,人们可以安稳地生活,自由地追逐梦想。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今天看到的、想到的一切,那些文字或许稚嫩,却满是我最真实的感动。
以前总觉得“传承红色精神”离自己很远,可这次重庆之行让我明白,它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它是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想起先辈们的坚持便不肯放弃的那股劲;是我们在享受生活时,记得这一切来之不易的那份感恩;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愿意为集体、为他人多考虑一点的那份担当。我不再把“红色精神”当作口号,因为我真切地触摸到了它的温度,感受到了它的力量——那抹穿越时空的“红”,不仅照亮了先辈们的路,也将成为我未来前行时,心中最明亮的光。
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会常常想起这个暑假的重庆之行,想起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仰望,想起人民大礼堂里的沉思,想起渣滓洞里的感动。我会把这份感悟藏在心里,化作努力成长的动力,不辜负先辈们的牺牲,不辜负当下的美好时光。因为我知道,追随那一抹红,就是追随希望,追随力量,追随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美好的向往与对责任的坚守。
通讯员周筱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