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审实践团队开展红色教育资源调研实践

    发布时间:2025-08-24 阅读:
    来源:“红色精神解码·青年成长赋能”小队
  
  近日,南京审计大学一支实践团队开启红色教育资源调研实践之旅,足迹遍布雨花台、嘉兴、徐州、南京等地红色场馆,深入探寻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教学融合的现实路径,为红色精神传承赋能。
  7月5日,团队初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踏入庄严肃穆的场馆,成员们立刻被厚重的历史氛围包围。在讲解员引领下,大家缓缓走过展览区,从珍贵史料中探寻红色文化脉络。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书信、磨损的衣物,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热血岁月;多媒体互动区,动态影像还原狱中斗争场景,让历史“活”了起来。了解馆内展览布局时,成员们发现,专题讲座、红色故事分享会等教育资源,正以多元形式向公众开放,而与学校合作的研学活动、课程开发,也在逐步推进。
  次日,团队代表奔赴嘉兴,开启红色资源联动调研。中共一大纪念船旁,成员们与管理方围坐交流,梳理红船文化讲解体系——从历史背景铺陈,到革命细节还原,再到精神内涵提炼,力求让讲解既讲清历史,又触动心灵。嘉兴革命烈士陵园里,大家挖掘祭扫仪式、英烈宣讲等纪念活动资源,思考如何让陵园活动成为学校思政课的“移动课堂”,探索“精神传承”类资源进校园的可行路径,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
  7月7日,实践步伐迈向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踏入场馆,淮海战役的磅礴历史扑面而来。成员们与馆方深入沟通,聚焦淮海战役史料、英烈家书等特色资源,探讨校馆合作瓶颈——数字化资源转化效率低,VR场景开发成本高、周期长;线下活动协同难度大,展览巡展进校园协调流程复杂。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团队开启“资源供给-效果反馈”模式剖析。获取教学课件、证人证言等教育资源包后,成员们跟随馆方了解资源使用流程:学校申请资源、教师融入课程、学生反馈效果,再到馆方根据反馈优化资源。过程中,大家分析资源跨校、跨区共享难点——地域限制导致课程衔接难,不同地区教材版本差异大,资源整合与学校课程体系适配度低。
  9日,常州瞿秋白纪念馆成为调研新阵地。团队聚焦“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成果,翻阅校本教材,剖析其中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语文、历史课程;观看微课视频,研究如何通过短时长、强互动的形式,还原瞿秋白革命历程。过程中,获取手迹复制品、情景剧脚本等特色资源——手迹复制品可用于书法鉴赏与思政教育融合课,情景剧脚本能让学生沉浸式演绎历史,为学校开展多样化红色教育提供素材。
  7月10日,团队进入资源整合阶段。整理前5日调研资料时,成员们发现,“基地资源库”里,雨花台的精神传承素材、嘉兴的红船文化资源、徐州的战役史料、南京的大屠杀教育素材,各有特色;“学校需求库”中,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资源需求清晰呈现。
  12日,实践进入总结收尾。团队召开总结会,梳理成果形成实践报告,细数从场馆调研到机制构建的收获——整理出20余个校馆合作案例,搭建起初步的资源分类框架,设计出机制优化方向。规划后续行动时,成员们明确分工:整理影像资料,剪辑实践过程纪录片;汇总实践简报,提炼调研亮点与成果;推动红色教育资源深度共享,让调研成果真正落地。
  这场跨越多地、历时数日的实践,让红色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的融合路径逐渐清晰。南审实践团队以调研为笔,书写红色精神传承新篇,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教育教学中释放更大能量,助力青少年筑牢信仰之基。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