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号召,助力残障群体社会融入,2025年6月30日至7月4日,河海大学“禹光同行”调研团赴南京市鼓楼区博爱残疾人之家、南京市雨花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及华侨慈恩残疾人之家,开展心智障碍群体生存现状与社会融入挑战调研,重点访谈了多位特教工作者。
博爱驿站:增收有限与技能维持的挑战在南京市鼓楼区博爱残疾人之家,特教教师储鹏向调研团介绍了机构运行情况。该机构成立于2016年,主要服务7-8名心智障碍学员。储鹏指出,尽管机构与大型企业建立了义卖合作渠道,但学员通过参与手工制作实现的人均月增收仅在500元左右,其他义卖活动也面临公众认知不足、产品市场接受度不高的困境。
在技能培养方面,学员们习得的手工技能需要较长时间训练,但退化风险随着年龄增长和健康状况的变化而持续存在;部分生活技能培训的实际吸收效果也有限。储鹏建议,高校可组织学生志愿者对接义卖需求,开展如串珠、香包制作等低成本手工志愿活动,或根据学员兴趣策划户外体验活动,并建议建立学员档案以便志愿者快速了解情况,推动服务创新。
睿泽暖园:家庭负担与未来安置的难题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特教教师孟熙惠 袁思佳 摄
南京市雨花睿泽障碍人士服务中心每日为超过80名障碍人士提供康复训练、技能培养等专业服务。特教老师孟熙惠介绍,许多家庭将孩子送来寄希望于机构提供专业照护。
访谈发现,“家庭负担重”与“学员未来焦虑”是两大核心挑战。孟熙惠分析了一种常见困境:学员需要长期照料导致家长辞职,家庭收入减少从而削弱支持力度,可能影响学员状况,进而需要更多照顾,形成了循环
更突出的问题是学员的长远安置。孟熙惠表示,“学员年满60岁离开机构后,面临着无处可去的困境。”她解释,专门针对残障人士的养老院数量极少,而普通养老院又难以满足他们的特殊照护需求。面对压力,睿泽团队仍在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并期待引入青年力量提供支持。
慈恩心坊:社会融入与认知偏差的壁垒
图为调研团成员采访慈恩残疾人之家特教教师方思茜(左) 覃维维 摄
华侨慈恩残疾人之家的特教教师方思茜,毕业之后毅然投入到了特教行业。方思茜分享了她带领学员促进社会融入的实践,如组织参观南京博物院、玄武湖公园以及南京大学、河海大学等高校。
方思茜提出,心智障碍群体在3-5月、9-11月这些季节交替、天气变化较大的时期,情绪和身体状况易受波动影响,需要教师和志愿者更细致地引导。
她同时指出,社会上对心智障碍群体仍存在许多误解和认知偏差,认为他们难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这种偏见限制了学员在就业、社交等方面的发展空间,也直接影响了其手工艺品的销售渠道。产品滞销不仅影响学员参与的积极性,也制约了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面对挑战,方思茜寄语调研团成员:比起传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带他们感受世界的美好,培育感恩之心。
此次调研活动,使“禹光同行”团队系统了解到南京市部分助残机构在服务心智障碍群体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挑战:通过劳动增收困难、技能维持难度大;家庭负担沉重及对其未来安置的深度焦虑;社会公众的认知偏差构成的无形壁垒,阻碍了群体更广泛的社会融入。
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深化了大家对心智障碍群体生存现状和社会融入困境的认识。团队计划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以此次调研活动为契机,后续将通过科普宣讲、志愿服务、制作宣传海报、举办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致力于增进公众对残障群体的了解、接纳与关爱,为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健共融贡献青年学子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