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洒向钢铁巨构,精密仪器低吟着能源与生态的和谐奏鸣。我们怀揣沙原记忆,走进国家能源中枢,聆听绿色矿山的时代强音。
晨启·科技之门
八月二十一日晨八时,长安大学“青春绘绿矿,筑梦新榆乡”实践队抵达国家能源集团神木基地。银色大楼巍然矗立,“国家能源集团”标识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项目负责人迎风而立,挥手展开今日的科技之旅:“这里,是破解煤矿开采与水资源矛盾的核心战场。”
探源·水脉重生
步入神木实验基地,精密仪器阵列如银色丛林: 矿山水质监测仪荧光闪烁,实时解析30余项水质指标;多层过滤净化装置轰鸣运转,将浑浊矿井水涤清为澄澈溪流;废水循环系统管道纵横,提升每滴水的利用率。
“水资源不是煤矿的代价,而是共生伙伴!”负责人抚过仪器外壳,讲述十年攻坚故事。队员们俯身记录,指尖触碰控制屏上跳动的数据曲线,地下水样在此刻与工业水循环技术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
倾听·大地回声
午后阳光铺满陕北大地,实践队采访调研了当地居民。“挖煤不再等于毁水啦!”一位阿姨攥着围裙笑道:“现在矿上处理过的水能浇菜地,娃娃们敢下河摸鱼了。”她指向窗外绿坡,天空湛蓝,空气清新。队员们笔录翻飞,百姓朴实话语中,跃动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归程·星火长明
暮色浸染神木火车站,实践队踏上归途。列车疾驰,窗外景象如时空画卷:远方亮起星点灯火,手中调研笔记墨迹未干。队长感叹:“从乌审旗沙地到神木基地,我们见证了科技让黑色黄金与绿色江河相拥。”
五日跋涉,千里追寻
沙原掘坑的汗水,折射生态文明之光;
实验室的数据流,奔腾强国复兴之志;
百姓的笑容里,藏着青春奋斗的答案——
让每座矿山都与自然共生,让每滴清水都映照中国式现代化的浩荡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