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南京审计大学“寻迹沙苏,传承红魂”主题寻访小分队:探红史,传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23 阅读:
    来源:”寻迹沙苏,传承红魂“主题寻访社会实践小分队
         近日,国际联合审计学院“寻迹沙苏,传承红魂”社会实践小分队踏上征程,奔赴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苏州革命博物馆开展深度研学。在这两处承载厚重历史的地方,他们进行参观学习,以发放问卷为桥梁,传递红色文化火种,还同步上线线上问卷,探寻大众对苏州革命文化的认知深度,让红色历史在新时代青年的行动中流转传承。
  小分队首站抵达沙家浜历史革命纪念馆。踏入馆内,成员们的目光立刻被展陈吸引。馆内的400余幅历史图片与60余件革命文物铺开伟大的抗战画卷。向展馆更深的地方走去,小分队成员一步步回溯革命先辈在芦苇荡间战斗的峥嵘岁月。破旧的蓑衣、斑驳的枪炮,一件件旧物静静陈列,却似在无声诉说;一幅幅史料照片里,硝烟弥漫的战场、军民协作的画面,串联起当年军民鱼水情深与浴血抗争的故事。队员驻足“芦荡火种”展区,凝视新四军伤病员曾使用的蓑衣、枪械,尤其聚焦“36名伤病员”在群众掩护下组建“新江抗”部队的史实。当看到按1:1复原的“后方医院”场景时,小分队成员不禁感慨:“斑驳药箱承载的不仅是医疗物资,更是民心向背的力量”。随着参观的继续深入,队员们的脚步不自觉放轻,眼神里满是对先辈的敬意,仿佛能透过这些文物,触摸到那段滚烫的历史。

  参观结束,队员们快步走上馆外广场。他们主动向游客递上问卷,轻声询问大众对沙家浜红色故事的知晓度。遇到驻足倾听的路人,便把沙家浜战斗中的英雄事迹娓娓道来。队员以“阿庆嫂智救伤员”等故事为引,向路人们解析“鱼水情深”的精神内核。这一场场讲述,让过往路人沉浸式感受红色精神传承,也让队员们深知自己所传故事的分量。
  次日,小分队转战苏州革命博物馆。队员们按“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三阶段为主线,在近代苏州革命历程的展陈里穿梭。从辛亥革命的星星之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浪潮翻涌,再到当代苏州的蓬勃发展,馆内陈列的文物、精心复原的场景,生动呈现苏州人民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奋斗足迹。在辛亥首义展柜前,队员细读林觉民《与妻书》,从“舍家为国”的墨迹中触摸信仰的温度。队员们凑在一起,对着展柜里的老物件交流探讨,“你看这封革命家书,字里行间都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决心”,话语里,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是青年一代与先辈的精神对话。
  在发放问卷时,队员们结合馆内见闻,把苏州地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当代发展的历史节点,变成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遇到年纪较大的居民,队员们侧重“解放苏州战役”细节进行耐心讲解,听到年轻人感兴趣,便趁热打铁,鼓励他们多去了解家乡红色底蕴。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中,苏州的红色历史,正随着队员们的声音,融入更多人的认知,见证着时代变迁里不变的家国情怀。

  线下实践热火朝天,小分队同步推出的线上问卷也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队员们利用休息间隙,在朋友圈、社群分享问卷链接,期待从不同年龄、地域人群处,收获对苏州革命文化了解情况的反馈。当回收数据逐渐汇总,队员们围坐分析:大众对红色景点故事兴趣浓厚,可对部分细分历史事件,知晓度还待提升。看着这些数据,队员们深知,这不仅是调研结果,更是后续红色文化推广的清晰指引,为让更多人读懂苏州红色历史,他们又有了新的发力方向。
  此次“寻迹沙苏,传承红魂”主题寻访实践,小分队以“文物为基、数据为脉、青年为桥”,构建“参观-采集-创作”闭环,挖掘红色故事,传递革命精神。他们在问卷里触摸大众认知,在讲述中传递信仰力量,为红色文化传播积累下珍贵实践经验。未来,成员们希望持续拓展实践形式,让更多人走近、了解苏州红色历史,让阳澄湖的芦荡烽火,燃作新时代的精神灯塔,让这份家国情怀,在更多人心中扎根生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浪潮里永续传承。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