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大学生网,大学生三下乡投稿平台
 

渠水奔流润青山,精神永续振乡村——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安阳市林州市社会实践纪行

    发布时间:2025-08-22 阅读:
    来源:赴安阳市林州市社会实践团
一、渠畔寻踪,触摸历史温度
  “劈开太行山,引来漳河水。”这句跨越半个世纪的豪迈口号,至今仍在林州大地上回响。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社会实践团,沿着这条用信念与汗水浇筑的伟大工程,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溯源。

  “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总长600余公里的红旗渠,如一条蜿蜒巨龙盘踞于太行山间,至今依然水流潺潺、奔涌不息。每一段渠墙都布满钎凿锤击的斑驳痕迹,每一块砌石都仿佛凝固着一段艰苦奋斗的往事,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那段改天换地的峥嵘岁月。上世纪60年代,面对“十年九旱”的极度困境,林县人民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坚强带领下,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宏伟气魄,仅凭一锤一钎、一双手一副肩,历时整整十载寒暑,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间一寸寸开凿出这条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生命之渠。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完成最艰巨的工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伟力的生动见证。

  实践团成员专程拜访了曾参与修渠的王爷爷。虽年事已高,但老人依然目光炯炯,谈及往事,他言语朴实却字字铿锵、掷地有声:“那时候饿啃干粮、渴饮漳河水,睡的是石崖洞,但大家没有一个喊苦喊累,心里就一个念头——绝不让后代再受缺水之苦!”在他的深情讲述中,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没有现代化机械,人们就组成“铁姑娘队”,与男队员一样抡锤掌钎、肩挑背扛;缺乏精密仪器,技术员们凭借土法测算、算盘推演,完成了一项项复杂测量;为保障工程推进,百姓纷纷捐出家中门板、铁锅甚至盖房木料支援建设……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事迹,并非遥远的历史尘埃,而是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镌刻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脉络与人民的集体记忆之中,至今仍闪耀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
  二、精神解码,锚定振兴坐标
  今日之红旗渠,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水利设施,成为一座跨越时空、映照时代的精神丰碑。当实践团成员以手触渠,感知的不仅是石壁的冰凉,更是一种为子孙计、为长远谋的宏大格局与历史担当。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红旗渠精神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则强调要“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这些政策为红旗渠精神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坚实支撑。林州市积极响应对接国家政策,依托红旗渠这一红色资源,成功申报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获得革命老区振兴专项资金支持,用于遗址保护、基础设施提升和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同时,当地通过实施“农业+旅游”“文化+研学”等模式,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昔日的修渠工址转化为感悟奋斗精神的“活态课堂”,在为乡村引入人流与机遇的同时,实现了精神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此外,当地农民借助红旗渠的品牌效应和生态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渠水滋养”成为优质农产品的亮眼标签,既鼓了口袋,更延续了“战天斗地”的志气与智慧,让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推动区域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通过实地走访,实践团深切感受到,红旗渠精神已深深融入乡村治理与发展实践:基层干部发扬“修渠时的拼劲”,攻坚克难推动产业升级;村民以“铁姑娘队般的团结”互帮互助,发展集体经济、共建美好家园。这不仅是精神的接续,更揭示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之源——以自力更生突破发展瓶颈,以团结协作凝聚各方力量,以无私奉献提升共富成色。
  三、青春作答,续写精神新篇
  每一代人都要攀登属于自己的“太行山”,也都需要传承那种劈开万重山的决心与勇气。此次林州之行,使红旗渠精神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可践行的现实力量。
  归来途中,实践团围绕一系列问题展开深入研讨:红旗渠精神如何进一步赋能现代乡村治理?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振兴应如何深度融合?这些追问,既是本次调研的逻辑延伸,亦是青年一代对于时代命题的主动回应。正如当年修渠人以热血为墨、以山河为卷,书写了震撼世界的历史奇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也必将秉承这份精神遗产,勇赴“山海”——将“艰苦奋斗”融入科研攻关的持久坚守,将“团结协作”注入社会服务的广泛实践,以“无私奉献”照亮基层治理的细微角落,在新的征程上续写红旗渠精神更加辉煌的时代篇章。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共筑民族融合梦,携手奋进新征程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蕴硒施”社会实践团队于
  • 2025-08-22
    阅读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投稿流程投稿须知常见问题积分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