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扬州大学红色医疗服务团联合慧生医疗团,携手中国药科大学“科普惠民健康行”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聚焦乡村健康服务需求,团队以医学专业特长为依托,通过健康帮扶与寻访革命足迹相结合的方式,践行医学生誓言,传承红色基因。
踏迹寻红,承岐黄薪火 泾县作为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和皖南事变的发生地,是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实践团队抵达后,首站便前往新四军军部旧址及皖南事变陈列馆进行沉浸式学习。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依次走过军部参谋处、政治部、大会堂等历史建筑旧址,近距离观察斑驳的砖墙、简朴的陈设,通过一件件历史实物和详尽的现场讲解,系统地回顾了新四军从创立之初的艰辛,发展过程中的壮大,历经皖南事变的重大挫折,到最终重建并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随后,团队转至皖南事变陈列馆,馆内展陈的战场遗物、珍贵史料和场景还原,让那段悲壮的历史更加立体地呈现在队员面前。“实地感受那段烽火岁月,革命者面对生死考验时的无畏信念和集体至上精神让我们十分动容。”团队成员感慨道,“对于医者而言,我们要理解这种信念并转化为对每一个患者的责任感。”这次实地探访,不仅加深了成员们对特定历史事件的理解,更让他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先辈在艰难困苦中展现的坚定信念和担当精神,为后续深入乡村服务奠定了思想基础,进一步明确了青年一代传承历史、服务社会的责任方向。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参观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与皖南事变陈列馆。(祝梓豪供图)
医暖红乡,尽医者职责 在深入汲取泾县这片红色热土承载的历史力量后,针对泾县老龄化程度相对较高,且乡镇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地现状,实践团队将目光投向当地突出的民生关切——老龄群体的健康保障。7月6日至7月7日,团队成员分赴深山中的泾县山庄托老所和泾县社会福利中心开展“健康科普+基础检测”的专项服务。
在两地,团队首先组织了针对老年人用药安全的知识普及讲座。宣讲内容紧密结合老年人日常生活需求,重点讲解了如何区分药品与保健品、识别常见虚假药品广告的特征、理解药品说明书的关键信息以及安全用药的基本原则(如按时按量、不随意停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面对部分老人习惯使用方言或存在听力障碍带来的沟通难题,团队成员展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沟通技巧:他们主动放慢语速,提高音量,多次重复关键信息;对于难以用普通话理解的部分,队员们尝试理解老人方言表达的意思,或借助手势比划、展示图片等方式进行辅助说明,确保每一位在场老人都能听懂核心内容,有效提升了老人对用药风险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正在开展用药安全科普宣讲。(祝梓豪供图)
宣讲结束后,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基础健康检测工作中。成员们熟练操作便携式血糖仪和血压计,分组为老人们逐一进行血糖和血压测量。检测并非机械的数据读取。队员们会仔细询问老人当日的服药情况、近期的身体感受以及既往病史。针对测量结果,他们结合这些个体化信息,现场给予清晰、具体的健康提示和建议:对相关指标持续异常的老人,明确建议其在护工或家属陪同下尽快前往社区卫生院进行复查;对控制良好的老人,则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保持健康生活的习惯。服务的细致之处,更体现在对特殊需求的关照上。面对行动严重受限的老人,团队成员毫不犹豫地携带检测设备走向老人身边。他们或蹲或跪在老人椅旁,一边关切地询问老人近期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起居,一边动作轻柔、细致地为老人进行血压和血糖测量。这种“送检到床边”的服务方式,确保了健康关怀覆盖到最需要帮助的群体。
为确保健康服务的延续性,真正解决“一次性服务”的局限,团队在完成所有检测后,对收集到的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数据进行了细致的整理、核对与归档。他们为老人制作了清晰条理的健康记录卡,并及时、完整地移交给相关社区工作人员,旨在为社区后续开展健康随访、及可能的医疗干预提供基础信息支持,将短暂的实践服务转化为对老人健康长期关注的起点。
图为实践团队在泾县山庄托老所进行义诊。(刘心语供图)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泾县社会福利中心进行义诊。(祝梓豪供图)
声传峥嵘,悟医者初心 为进一步感悟老党员的革命情怀,实践团队在泾县社会福利院对十名老革命党员进行了探望。在多位长者的住所中,队员们重点拜访了谢昌荣老人。谢昌荣老人在青年时代响应国家号召,在上海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后服从组织安排,毅然奔赴西北戈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项目的建设工作,在隐姓埋名中奉献青春;晚年回到家乡泾县,依然在基层岗位上守护一方平安。回顾那段峥嵘岁月,老人自豪地提到自己连续多年荣获“五好战士”称号,并两次荣立三等功。当被问及为何能取得这些荣誉时,他朴实地回答:“因为我肯干呗,有危险的事情别人不去,我去!”这句简单有力的话语,生动展现了他那一代人勇于担当、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在近一小时的交谈中,谢昌荣老人始终心系国家未来,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你们这一代人,既要有过硬的本领——能干事、能成事;更要有担当的精神——肯吃苦、争先锋、不畏艰难!”这次面对面的交流,将抽象的历史精神转化为具体的榜样力量和职业指引,为青年学子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谢昌荣老人的合影。(李欣供图)
作者:李欣、刘心语
来源:扬州大学红色医疗服务团